你幸福吗?真正的安全感,其实需要自己去给予

发布日期:2021-11-06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如果车里有油、手机有电、卡里有钱,

依然不能生出安全感,

那一定是你忘了,

还有自己。


01


还记得电视剧《小舍得》里的田雨岚和颜子悠。


田雨岚属于典型的“管制型妈妈”,她努力工作赚钱,给儿子颜子悠报了无数的培训班。

所幸的是,颜子悠也很争气,琴棋书画功课都学得不错,但是她还是非常没有安全感。


只要跟其他孩子比起来,颜子悠有不如别的小朋友的地方,田雨岚马上就会不满,开始逼迫儿子做得更好,甚至惩罚儿子,以达到目的。



没想到,最后颜子悠认为,“妈妈只喜欢我的成绩,我只是一个工具人。”


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大,很多父母出于强烈的不安和压力,只能督促孩子往前赶,甚至不允许孩子输任何一方面。


想想,即使是孩子足够优秀,父母就有安全感了吗?


其实不是,因为没有最优秀,只有更优秀,没有人能永远保持在第一名,如果一直追求,只会一直不安。


今天,我们来聊聊“安全感”这个命题。


02


什么是安全感?安全感就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它属于个人内在的一种精神需求。


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有这么一种说法。在大脑中,有个生存脑,当周围环境缺乏安全感时,他它会产生皮质醇,一旦皮质醇分泌过多,便容易让人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概念,经常见于心理学理论观点之中,其中研究最为详尽的,是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其详细分析了具有安全感和不安全感的个体的具体表现。


父母在儿童形成安全感方面有重要影响,安全感与神经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03


安全感最早见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研究。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很早就注意到个体的弱小、男孩的阉割焦虑以及自卑情结对一个人成长及成人以后心理健康和神经症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弗洛伊德假定:当个体所接到的刺激超过了本身控制和释放、能量的界限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创伤感、危险感,伴随这种创伤感、危险感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


由此,弗洛伊德提出了“信号焦虑”、“分离焦虑”、“阉割焦虑”以及“超我的焦虑”。



后来的精神分析研究者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总结出神经症症状的形成过程,认为由于现实冲突的无法解决而产生焦虑情绪,进而退行到幼年的某种行为中,以期得到某种安慰、平衡。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他现今闻名的需要层次理论,除了空气、水、食物和性等一些细节之外,他列出一些概括的需要层次,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指出:当生理需要被大部分满足之后,第二层次的需要就出现了。


个体变得越来越对寻求环境的安全、稳定和保障感兴趣,变得忧虑起来,不是与饥渴这样一些需求有关,而是和他的恐惧和焦虑有关。


马斯洛指出:心理的安全感(psychological security)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


马斯洛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制了《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又称S-I问卷)。


04


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


对于具有安全感和具有不安全感的人,马斯洛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对比。



具有安全感的人,更容易感到被人接受,感到归属,将世界和人生理解为惬意、温暖、友爱、仁慈,对他人抱信任、宽容、友好、热情的态度,倾向于满足,自我接纳,自我宽容,坚定、积极,有良好的自我估价,富于同情心。


安全感强的人具备较高的接纳和自我认同,而不安全感强烈的人往往隐藏着强烈的自卑和敌对情绪。


05


扎根安全感,会让你的生活更有幸福感和满足感。


真正的安全感其实只会来源于一个地方,那就是你的内心。

 

正视自己,建立正确的认知。别去钻无谓的牛角尖,缺乏安全感其实是放大自己的负担,放大后果的痛苦,所以没有安全感的人,会格外惧怕“失去”。



只有当自己的物质独立,内心充盈,才能实现自我满足,且有盈余去给予他人。


其实很多时候,给予的快乐,会比索取和获得更让人具有欢喜感。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越是追求安全感,越是得不到想象中的稳定;你的安全边界越宽广,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就越从容,应对突发状况越轻松。

——《少有人走的路》


参考文献:

[1] 阎文娟;刘会兰;."安全感缺失对学前儿童的影响与对策分析."才智 .(2019):32.Print.

[2] 李晓芬,陈晓,杜秀荣,李延翠,苏爱华."老年人心理安全感与家庭关怀度的相关性研究."《全科护理》 .(2018):1924-1926.Print.

[3] 潘仁凤."中学生安全感与家庭亲密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情感读本 .(2019):80-80.Print.


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推荐

为什么别人都活得开心潇洒,只有我觉得没劲

我都难受得不行了,为什么医生认为我没病?

青少年自杀问题不容忽视,如何识别和预防自杀行为?

睡眠不好,血压飙升!学会这样入睡,远离心脑血管疾病!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地址: 广州市石牌岗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邮编: 510110
电话: 020-85516867-3129

Copyright © 2024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272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