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别人都活得开心潇洒,只有我觉得没劲

发布日期:2021-10-30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有人说,封印在瓶子里的塑料花,如何能绽放出活力呢?


01


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这样一些人,ta们仿佛总是在抱怨。


“为什么别人都活得开心潇洒,只有我觉得没劲?”

“不明白他们聚在一起,为何能笑得如此开心,即使我加入其中,也仿佛是个局外人一样。”

“我体会不到别人的情绪,我也认为他们无法体会我的情绪。”

“我一直感到非常孤单,但我也不愿意有其他人进入我的世界,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办才好。”

……



Ta们的社会功能是存在的,能工作,能上学,能生活,甚至时常表现出开心的样子。


就像“白蚁一行”曾经说的。

“我也不是不快乐,和朋友出去玩,看电影,刷到搞笑的视频,我都能笑得岔过气去,但这些都不是真正让我感受到快乐的东西,它就像膝跳反应一样,碰我一下我会笑,但是笑完就结束了,甚至大部分时候,我在过于快乐之后,反而会觉得更加的疲惫。我是一具空壳。”


这很可能,就是情感钝化。


02


什么是情感钝化?


情感钝化(emotional numbness),指的是一种情绪空虚麻木的状态,让人会感觉莫名地感到空虚或者沮丧,ta们不在乎别人的情绪,也确信别人不会在意自己是否真的快乐或幸福。



他们看起来,就像一座孤岛一样。


这样的“情感钝化”,属于一种特别的心理体验,它是一种独特的人格特质,因为集体主义文化,使得很多人从小就没有情绪体验和表达的安全和自由,这样就更容易出现情感钝化。


03


有的朋友会问,我如何知道自己是属于情感钝化,还是过于理性呢?一起来看看。


首先是身体上的反应。

情感钝化的人,往往会有心跳加快、脸红发烧、手心出汗的感觉,ta们也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症状,只是觉得十分地难受,还有些悲观情绪。


其次是心理上的反应。

情感钝化的ta们,长期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里面,对很多事情都不感兴趣,缺乏活力,还时不时会油然而生一种空虚感和沉重感。



最后是社会功能上的表现。

情感钝化的人会倾向于批评自己、责怪自己做得不够好,内心常常感觉到苦闷,甚至会虐待自己来缓解内心的这一感受。


他们不喜欢社交,只喜欢独处,他们在人群中也无法感受对方的喜怒哀乐,甚至还会尽量远离聚会和人群,不想产生任何接触。


总的来说,还是要看是否有过度压抑自己的情绪体验。


04


对于没有经历过这种状态的人们来说,往往很难想象得出来它是什么样的感觉。


还有来访者这样描述自己的情感钝化体验,“我常常觉得自己像是个隐形人,别人不会特别留意到我,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出现在别人面前,就像自己是鬼。我看着我的家人朋友在我面前相互沟通互动,感觉有一个看不见的障碍,让我无法加入他们。”



情感钝化是种可被体验到的心理状态,我们把这样的心理体验称之为一种人格特质,既有合理之处,又有不妥之处。说是合理,是因为情感钝化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能预测一个人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式;但说是不妥,是因为它并不是不可改变的。


心理学家大多将情感钝化作为一个现象进行研究,尤其是在得了焦虑症,创伤后应激综合征,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人身上,看到情感钝化、麻木的高频现象。


05


合适的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情感钝化人群扩大心理认知资源,去了解自己的情绪产生缘由和发展经过,帮助ta们脱离情绪、看到情绪。


很多时候,情感钝化人群仿佛困在自己的身体里,虽然体验到了很多,却无法准确去描述,去表达。心理咨询可以帮助ta们找到语言去描述自己的情绪。


除了心理咨询外,在认知层面上也需要重新认识自己,只有在透彻体会各种情绪,并深度自我洞察、学习表达、建立连接之后,才能接纳包容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内心重新拥有希望和力量。



一定要动起来,去运动,去跳舞,尤其要练习冥想,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帮助大脑复苏。你还需要坚持不懈的温暖和理解,不可放弃的信念。


学习自我关爱,留意自己的情绪,体谅和鼓励自己,你才可以帮助自己持续感知别人的和自己的情感。



心理学家弗兰克曾说过:投入地去爱,投入地去做一件事,幸福就会降临。


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每个人,都能走出情感钝化这个禁锢圈,体会到真正、真实的喜怒哀乐。


参考文献:

[1] 王燕."体育锻炼干预大学生抑郁倾向水平的影响研究."《当代体育科技》 .(2016):82-83.Print.

[2] 张冲."暴力、金钱与情感钝化的文学话语——读多克特罗的《比利·巴思格特》."国外文学 .(2002):114-117.Print.

[3] 林乐仪;杜佳丽;莫子晴;肖志乐;温剑坤;李炳全;."微笑训练对有抑郁倾向大学生的影响实验."教育教学论坛 .(2019):287-289.Print.


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推荐

需要警惕的心身疾病,你知道多少呢?

镜像人格:有些人迷之自信,有些人却很自卑

睡眠不好,血压飙升!学会这样入睡,远离心脑血管疾病!

青少年自杀问题不容忽视,如何识别和预防自杀行为?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地址: 广州市石牌岗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邮编: 510110
电话: 020-85516867-3129

Copyright © 2025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272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