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起“超限效应”,让孩子的教育事半功倍

发布日期:2021-06-14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相信很多朋友有过这样的经历。


孩子犯错后,反复和孩子强调事情的严重性,反而引起了孩子的强烈抵触?


又比如说,明明很满意的一个商品,在经过推销员反复推销后,反而不想要了?


01


有位学者曾经说过:“一万打空洞的说教,还不如一个实际行动。”


很多时候,过于冗长的讲话,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



先来分享一个小故事。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让他非常感动,他准备响应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马克·吐温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由于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人们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02


实际上,这个现象值得引起教育方面的反思。


我们再来试想开头提到过的情境:

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沮丧地走出校门,先是被前来接他放学的妈妈批评了一顿,回到家又接着被下班的爸爸斥责了。



一整个晚上,孩子的耳边就响着这样的话语。

“你看看隔壁家的小峰,年年得第一,你再看看你自己!”

“怎么就生了你这样的孩子?”


孩子一开始还为自己的考试成绩感到内疚和羞愧,但是一直被反复批评,慢慢由羞愧转为了愤怒,甚至与父母发生了争吵。


作为父母和老师,有时候很难理解,为什么明明做错了事情的孩子,却没有表现出“该有的、认错的态度”。


但是可能没有思考过的是,孩子该有的态度有没有在“超限效应”中,被逐渐磨灭了。


03


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要明确孩子的发展状况和潜力,提出的要求要在孩子能力范围之内,也就是维果斯基理论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孩子两种发展水平或两种能力之间的区别。


它的下限为孩子现有的发展水平或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上限为潜在的发展水平或孩子在他人帮助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超限效应也可以应用到平常的人际相处当中,尤其是在指正他人的错误的时候。


本来你的正确的一方,但是如果反复拿捏着同一件事情去指责或嘲笑别人,就容易引起他人对你的反感,从而引发矛盾和冲突。


又比如情侣、夫妻之间经常翻旧账。

比如朋友之间老是拿同一个缺点去嘲笑别人。

比如领导经常抓着下属的某一次失误,反复进行批评等等,都容易引起超限效应的发生。


04


所以说,父母反复提醒、催促孩子做事,或是责怪、批评孩子的某种行为的时候,如果一次两次,甚至是多次地对孩子说教,孩子的情绪就会容易转变。


在多次的说教中,由原来的内疚、沮丧心理转变为反抗心理,甚至出现逆反心理。


孩子会倾向于用“不耐烦、不想听”的这种表现,去告诉家长:“你们非得让我这样做,那我就偏不这样做”。



而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这样的超限效应是非常不利于教育工作进行和孩子发展的。


作为教育者,我们也需要尽量避免超限作用的产生。


在交谈的时候,同样要注意节奏,控制时间,重要的内容要在前面的时间里充分交流,切忌铺垫太长。


如果你发现对方已经开始看表,或者注意力开始分散,开始东张西望等等,就要注意准备收场了。


当然,最后再把自己的态度或者观点总结一次,效果更好。


05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跟孩子的沟通过程中,感觉快要产生超限效应,又该怎么处理呢?


给孩子提前设定行为的界限,将他们的行为方式规范在一定的框架之内;


在制定规则的时候,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体现对孩子的尊重和平等。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需要把握好一个度。


不管是要批评孩子,还是要表扬孩子,都不建议重复地提起。


如果批评次数太多,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失去了原本批评的作用。


而如果表扬的次数太多,孩子则会越来越不在意父母的赞赏,原本表扬所能起到的激励作用,失去原本的意义。


06


如果非要再次指出同一个错误,可以换个角度,又或是换种说法。


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考虑问题时更全面一些,而且厌烦的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毕竟,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傅雷


参考文献:

[1] 周敏."超限效应对科学开展心理训练的启示."现代职业教育 .(2017).Print.

[2] 朱英培."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心理超限效应."《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 .(2015):20-21.Print.

[3] 刘海,胡翠云."创新工作方法应对超限效应——班主任工作新思路点滴谈."《教师》 .(2018):120-121.Print.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往期回顾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越是被阻扰的爱情,越是奋不顾身?

广东省抗疫医护人员心理援助公益项目

年龄带给你的,是焦虑和烦恼,还是成熟和勇气?

越关注什么,就越可能出现什么:这就是视网膜效应

我知道你在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地址: 广州市石牌岗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邮编: 510110
电话: 020-85516867-3129

Copyright © 2024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272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