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关注什么,就越可能出现什么:这就是视网膜效应

发布日期:2021-05-28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生活好比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

——英国文学家,萨克雷先生


01


首先分享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一位海归先生A刚回国时,打算买一辆轿车方便代步。经过一段时间的评估后,A决定买一辆绿色的中档轿车。


当时在A的想法中,很多人的车都会选择白色、银色或黑色,买一辆绿色的轿车,就会显得自己的选择很独特,很有品位。



正在A为自己与众不同的品味而欣喜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不论是高速公路上,还是小巷子里,甚至自己住的小区的停车场中,都开始看到很多辆绿色的轿车。


A觉得非常奇怪,怎么从前没有买车的时候,不觉得身边有这么多绿色的轿车呢?


02


视网膜效应,是由于个体内心过于关注或追求某一种事物,而使自己视觉发生偏差。


由于不能全面地对待事情或事物的本质,从而做出错误地分析、评价和判断。


视网膜效应是一种狭隘视野与思维的反映,会导致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看问题不全面。


其实啊,当人们产生某种特别的需要或心向时,就会对需要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或不自然的去留意相关信息。


而对于那些与需要不相关的其它信息,则无意识的过滤掉,从而产生选择性注意,这种心理现象称之为“视网膜效应”。



美国闻名的企业家、教育家和演讲口才艺术家,卡内基先生,曾经提出这样的一个论点。

每个人的特质中,大约有80%是长处或优点,而20%左右是人们的缺点。


当一个人只知道自己的缺点是什么,而不知发掘优点时,“视网膜效应” 就会促使这个人倾向于发现自己的身边,也有许多人拥有类似的缺点,进而让得这个人的人际关系无法改善,生活也很难得到快乐。


"When we own an object or a feature, we assume that other people own the same one."

——Retinal effect


03


大家有没有发现,身边常常抱怨别人对自己态度不好、很是凶悍的人,其实自己的脾气也不太好呢?


又比如某人刚换了一个发型,就会不自觉地关注街上其他路人的发型,并突然发现,很多人都和自己有一样的发型。


这样的现象,就是“视网膜效应”所带来的的影响力。


也就因为这样,卡耐基先生在80年前创办卡耐基训练时,就一直强调:一个人要人缘好、要受人欢迎,一定要培养欣赏自己与肯定自己的能力。



全世界有450万人接受过卡耐基训练,为什么卡耐基能有效帮助这么多有不同文化背景与不同成长经验的人,去改善人际关系呢?


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这个理论。


04


下面来谈谈有关的两个实验。1979年,研究者们找来一些志愿者,让他们读一本书。


书里描绘了一位名叫简的女生一个星期的生活,那书里的内容,既能体现简外向的一面,也能体现她内向的一面。


之后,研究者把志愿者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志愿者被要求判断简适不适合做一个图书管理员,另一组则要判断简适不适合做房地产经纪人。


随后,两组志愿者都针对所给的职业,提出了很多简适合这项工作的性格外向或内向的证据。


这时候,研究者再分别问他们简适不适合另一项工作时,认为简适合做图书管理员的志愿者们觉得她不适合房地产经纪人的工作,反之也一样。



与之有关的,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哈佛大学的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教授,在一堂600多人参加的课上,曾要求学生们观看一段影像资料,并记住影像中黑白两队篮球队员中白队队员的传球次数,时间很短,只有一分多钟。


在这段影像里,两队队员比赛过程中,有一个人装扮成大猩猩在背景后面跳来跳去,持续一段时间才过去。


然而在观看结束之后,接受提问时,至少有一半的被试表示没有看到大猩猩。


该实验后来在全球范围内被重复了若干次,结果十分一致:至少有一半的人没有看到影像资料中出现的大猩猩。


05


视网膜效应,在生活中无形的影响着我们。

有时候会导致自己收到的反馈,基于焦点的限制,更多是自己关注的部分,而不是全面的客观情况。


所以它有可能会加固人已有的偏见,从而带来错误的、有失偏颇的认知。


想要克服视网膜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敏感识别到自身带有的偏见,对自己的关注点有清晰的认知。



当然,视网膜效应也并不是完全有害无利。在信息复杂多样的生活中,有了明确的关注点后,我们收集信息的方向就明确了。


因此,复杂繁多的信息可以经过有意识的筛选,变成更容易被识别和记住。


武志红老师曾经说过,你关注幸福,那么将会幸福,关注不幸,那么就会一直不幸。


其实啊,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小事组成的,那么这些小事是快乐呢,还是烦恼呢,取决于你从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待。



参考文献:

[1] 王春芳."透视教师的“视网膜效应”."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7):11-12.Print.

[2] 陆赛萍,张小珏."“视网膜效应”下的职高生人际关系处理."中小学心理健康导航 .(2008):16-17.Print.

[3] "谨防“视网膜”效应."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0):56.Print.

[4] "你有视网膜效应吗?."天津中学生 .(2011):3-3.Print.


部分图片和素材来源于网络


往期回顾


共情能力是一种高级情绪,但有时候它也让人痛苦不堪

庄子:你什么情绪,就什么命

女同学上洗手间,都要约好一起去:结伴效应你听说过没

被央视点名的网红玩具,要钱又要命


我知道你在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地址: 广州市石牌岗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邮编: 510110
电话: 020-85516867-3129

Copyright © 2024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272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