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会因为一个人成功登上山顶,
而忽略掉许多还在登山的道路上艰辛挣扎的人。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在2018年高考结束以后,“幸存者偏差”这个词突然就火了。
有网友甚至说,一道高考作文题,让全国人民都跟着涨知识了。
实际上,这个词也是引起了网络上的热烈讨论,慢慢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很多地方都有着“幸存者偏差”的问题。
就像有人会说,“读那么多书,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用处。
你看看,人家比尔盖茨大学都没有毕业,不是也成为了世界首富吗?”
咋一听,好像还蛮有道理的,但是细细一想,根据早年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仅占总人口的7.8%。
所以他们还是从小概率事件的结果出发,才得出的结论。
实际上,大多数低学历的人,日子过得并不会太轻松,也很少会站出来反驳网络上面这样类似的观点。
人们习惯于追求及时回报的物质财富,而忘记了对自我精神长久的追求。
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又被称为生存者偏差或存活者偏差,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谬误”而不是“偏差”)。
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简单来说,就是当人们在分析某个事物的时候,可能会面对诸多的样本和证据。
但是大多数的人,通常只会注意到“显性”的样本和证据。
他们往往会忽略了各种各样的“隐性”的样本和证据,从而得出错误的认知和错误的结论,甚至做出错误的决策,导致最终的失败。
关于幸存者偏差,曾经有一个比较著名的“飞机防护”案例。
1941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沃德教授(Abraham Wald),应军方的要求,利用其在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来提供关于《飞机应该如何加强防护,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几率》的相关建议。
沃德教授针对联军的轰炸机遭受攻击后的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位置。
沃德教授的结论是“我们应该强化机尾的防护”,而军方指挥官认为“应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
但是沃德教授坚持认为:
(1)统计的样本,只涵盖了平安返回的轰炸机;
(2)被多次击中机翼的轰炸机,似乎还是能够安全返航;
(3)在机尾的位置,很少发现弹孔的原因并非真的不会中弹,而是一旦中弹,其安全返航的概率就微乎其微。
军方最终采用了沃德教授的建议,并且后来证实该决策是正确的,看不见的弹痕其实才是最为致命的。
这个故事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首先,在战争中已经战死或被俘的飞行员,是无法在统计中发表意见的,所以弹痕数据的来源,本身就有严重的偏误了;
其次,作战经验丰富的飞行员的专业意见,也不一定能提升决策的质量,因为这一批飞行员,大多其实是机翼中弹而机尾未中弹的幸存者。
所以能够总结的是,当人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所依赖的信息,全部或者大部分都是来自“显著的信息”,却较少利用“不显著的信息”,甚至彻底忽略“沉默的信息”。
最终得到的结论与事实情况,就可能存在巨大偏差了。
现在我们知道了幸存者偏差会导致认知的谬误,那么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又该怎么去最大程度规避它呢?
首先,要有属于自己的判断标准,不要盲目听从权威。具有强权威性的人说的话,也只能作为我们做出结论的参考,而不是依据。
如果没有信心把一件事情做好,那就从做不好的情况有哪些去入手。
当你能够把这些失败的因素全部列出后,逐步地克服和排除,那么正确的决策就会变成一种必然。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曾经说过:“如果你把成功归为一组并寻找使它们相似的东西,那么唯一真正的答案就是运气。”
实际上,失败者的经历对结论和决策更有用处。同样的目标和经历,一定是有人成功了,也有人失败了。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其中两者的差异。
尤其是可以多和失败者沟通,防止再次发生同样的错误。
从本质上讲,成功是偶然的,失败则是必然和普遍的。
成功的人都是存在偏差的幸存者,他们的经验和想法只能做为参考,但不能成为完全参照的依据。
想要规避幸存者偏差,不能只看到显而易见的,更要去发现难以注意的不足之处,把短板补齐才是决策的正确方向。
穿破问题的表面,去进行深入的挖掘,才能探索到真相,而不被偏见所蒙蔽。
毕竟,只有成功的人,才能让人看到他的光鲜亮丽,因为失败的人都蜷缩在答案的背后。
参考文献:
[1] 金莎."幸存者偏差与统计学."《课堂内外:智慧数学(小学版)》 .(2016):16-19.Print.
[2] 祝国强."趣谈统计工作中易忽视的错误——幸存者偏差."中国统计 .(2014):55-56.Print.
[3] "幸存者偏差——看不见的子弹最致命."天天爱学习(四年级) .(2016):26.Print.
[4] 王雪."以精准思维破解“幸存者偏差”."当代党员 .(2018):3.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