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变成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玫瑰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玫瑰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张爱玲
咨询师接待了最近闪婚的晓琳,她有些烦躁。
而这烦躁的根源,就是这桩突如其来的婚姻。
晓琳跟丈夫小欧是在云南旅游的时候认识的,在浪漫邂逅之后两人约定了终身,认为彼此就是自己的真爱,火速登记结婚了。
没想到,在婚礼之前,晓琳发现自己的三观跟小欧是完全不合,当初定情时笃定着“非君不嫁”、“非卿不娶”,在这时却成为了内心的负担。
很多人认为这不过是“婚前恐惧症”而已,其实并不是,当时邂逅的心跳加速,并不是爱情来临的信号,而是一种错觉。
这是著名的“吊桥效应”。
在爱情中,心动的一个特征就是心跳加速,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造成心跳加速的原因有很多。
那么反过来值得思考的是,心跳加速是否能够刺激心动的错觉产生呢?
心理学家Arthur Aron曾经做过相关的实验:
实验一:实验者让很多男性和同一位女性见面,并让他们根据一张图片编一个小故事。
这位美丽的女性会把自己的名字和联系方式留给每一位参加实验的男性。
而这个实验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地点进行:
1. 一个安静的公园;
2. 一座坚固安全的石桥;
3. 一座危险的吊桥;
实验结果显示,在第三种情况,也就是在危险的吊桥上,男性给女调查者打电话的人数最多。
而他们编撰的故事中,也含有较其他两组,更多的爱情含义。
实验二:相似的实验,地点是卡皮诺拉吊桥和一座普通小桥。
结果发现,在吊桥上的男性大概有一半后来给女调查者打电话,而普通小桥上的十六名男性中只有两位打过电话。
实验三:让一组人在跑步之后立即观赏女大学生自我展示的视频录像。
结果发现,运动时间更长的男大学生,更容易被其中的女性吸引。
Arthur Aron曾经这样说:“在危险可怕的环境中,人们更容易动心。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恐惧可以激发心理上的异样感觉。当你惊诧莫名的时候,你看着身边漂亮迷人的女性,就会恍然大悟:我之所以有心动的感觉,原来是遇到了她。”
其实啊,这就是有名的“吊桥效应”。是指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
如果这个时候,碰巧遇见一个异性,那么他会误以为眼前出现的这个异性就是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从而对其产生感情。
这是因为情绪受到了行为的影响。
在吊桥上,由于危险的情境,人们会不自觉地心跳加快,错把由这种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
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仅是“吊桥”。
只要发生会错意、表错情的情况,都属于这种效应带来的结果。
心动也许是瞬间的,但是等到人反应过来的时候,很可能就会发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
就好像在危桥上的受试者,更容易在生理上被唤起,而爱情的到来,也是引发催产素和多巴胺,从而被唤起的。
根据情绪的二因素理论(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人们会试图针对自己的生理性表现,找到一个合适的解释。
如果人在某个时刻心跳得厉害,手不停地颤抖,甚至全身燥热,就会自然而然地到环境中寻找答案。
在心理学上,人们对自己的心理感受作出错误推论的过程,叫做唤醒的错误归因。
当然,如果把Arthur Aron的实验结果颠倒过来看,也可以理解为:危险或刺激性的情境可以促进彼此的感情。
这就好比说,为什么电视剧里面的英雄救美,英雄跟美人相互会对彼此情根深种——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如果你心中正好有一个心仪的对象,并想进一步增进彼此的感情的话,根据爱情与生理唤醒的关系,或许对下一次约会的地点有所帮助哟!
爱恋一个人的心动,伴随着的会是诚实的生理反应:脸红、呼吸加促、心跳乱了拍子等等。这也让爱情在心理学里有迹可循。
而通过心理学,看见潜意识下的行为反应,一些有趣的现象也有了解释。
亲爱的,那可能不是爱情。
参考文献:
[1] 顾建梅."吊桥效应:从心跳到心动."检察风云 .(2018):90-91.Print.
[2] 爱情心理学的四大理论建构集成——兼评《爱情心理学(最新版)》 谭旭运屈青青
[3] 朱吉红.发挥“多看效应”,为你愉快生活、顺利工作加码[J].农村百事通,2013,No.547,68.
[4] 刘天红.“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剖析权力与情感的隐秘联系[N].中国妇女报,2020-04-2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