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第一次的“熟视无睹”,可能会带来“满盘皆输”

发布日期:2020-09-04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不要放任那扇坏了的窗,应该及时去修好,因为它会让其它窗子也遭受到毁坏。


01


如果看见一辆共享单车倒在路边,你会去扶起它吗?

如果这辆单车是已经被损坏的呢?


便捷环保的共享单车给大家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考验着人们的公德心。

单车损坏、私锁私用等不道德行为随处可见,有调查数据显示,44.5%的受访者表示偶尔见到;13.1%的人表示经常见到;34.8%的受访者没见过,但是听说过。


这么多的共享单车被蓄意损坏,是公德心的沦丧吗?



知乎曾有这样一个问题上了热搜:如果共享单车的政策在中国运营失败,主要原因是不是对整体中国人民平均素质的高估?



共青团中央受邀回答。

结语说道:中国将会成为一个大国,与之相配,中国人民也迟早会成长为有资格享受更多高质量公共服务的“大国国民”。


02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

他把两辆一样的汽车,分别停在杂乱的街区和整洁干净的社区。


詹巴斗发现,停在杂乱街区的车,车牌被人摘掉了,顶棚也被暴力打开,一天内车就被人偷走了;


而放在整洁社区的那辆车,一个星期后仍安然无恙;但是詹巴斗尝试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仅仅在几个小时之后,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栋建筑物的 ,而又得不到及时维修,有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故意损坏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会给人造成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在这种氛围中,犯罪行为就容易开始滋生。


03


明代大臣张瀚在他致仕后的回忆笔记《松窗梦语》中,记载了这样一段经历:张瀚初入仕途时,王廷相给他讲了昨天看到的一件事。


天刚下过雨,王廷相碰巧前面的轿夫穿着双新鞋。开始时,轿夫小心翼翼拣着干净的路走,唯恐弄脏了新鞋。但是后来泥泞渐多,不小心就踩进泥坑把鞋弄脏了。


看见鞋脏了,轿夫便不再心疼,任由鞋子踩泥。

王廷相最后感慨道:“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



对于崭新完好的事物,大家总是潜意识地尽全力去保护,一旦遭到破坏,便会不自觉地任由其发展。


破窗效应带来的启示是: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人很容易被环境影响。及时修好“第1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最为重要。


04


为什么说及时修好“第1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如此重要呢?这是因为“破窗”的出现,会助长四种心理的形成。


 “颓丧心理”。

因为公家坏了的东西没有人去修,环境杂乱无章,制度没有人在意,执法不公正,人们就会对社会安定性失去安全感,对未来失去信心和动力。



 “弃旧心理”。

既然已经被损坏,也没有人去管,那就随它去吧。如果物件仅仅是因为破损,并且具有一定的修复价值,因为这样的心理而轻易丢弃,就是一种浪费,对于规章制度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    


“从众心理”。

形成:“别人能够做,我就可以做;别人能够拿,我就可以拿”的态度,而不慎重考虑承担行为的后果。

这样往往会“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甚至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


05


冲出破窗效应,我们需要这么做。


形成秩序感

柏杨说:我们的丑陋,来源于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丑陋。

在无约束,零成本的情况下,人性中的丑恶一面会很轻易地持续扩张,做出很多的越轨甚至犯罪行为。

有秩序感的人,遇到问题后,会习惯用理智直面问题。用理性的思维分析,用最合适的方案去解决,而不会逃避和放纵。



掌握行动力

柏杨说: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就好像水泥搅拌器里的石子一样,运转起来之后,身不由主。

从小事抓起,不纵容自己身上的小毛病和坏习惯,发现问题要及时修正,这其实就是在“补洞”。


有时候以为很困难的事情,做了以后会觉得也不过如此。

遇到问题时,勇敢去逼自己想办法解决,养成好习惯。无论什么事情,不要只是停留在考虑的阶段,“动起来”才是关键。



人的一生,其实就像是一栋不停修整的大楼,不可避免会有“破了的窗户”。

不要恐惧,也不要逃避,提醒自己及时去发现,及时去修补,就能让自己的大楼更加坚固和完善。


丘吉尔说过,不要浪费一场危机。

接下来的日子,慢慢完善自己,每天进步和成长。

坚持下去,你一定可以见证到越来越优秀的自己。


参考文献:

[1] 邱清华."“窗”可破,“破窗效应”不可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6 (2013):40-41.Print.

[2] 陈为聪,陈榕,叶彩霞,仲晓波,高宁,李耕."破窗效应中轻微失范行为的演化过程."心理研究 .4 (2017).Print.

[3] 杜福杰,董玉泉."防止“破窗效应” 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卫生职业教育 .04 (2014):37-38.Print.

[4] 康京宇."基于破窗效应理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的分析."法制博览 .15 (2017).Print.

[5] 魏然."警惕德育生态中的“破窗效应”."人民论坛 613.32 (2018):114-115.Print.

[6] 张杰."趣读生活中的"破窗效应"."《初中生必读》 .5期 (2011):14-14.Print.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我知道你在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地址: 广州市石牌岗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邮编: 510110
电话: 020-85516867-3129

Copyright © 2024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272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