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解析:为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当然是因为晕轮效应

发布日期:2020-08-28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要像一个小学生那样坐在事实面前,准备放弃一切先入之见,恭恭敬敬地照着大自然指的路走。

——赫胥黎


01


俗话有说:情人眼里出西施。

一好百好,一差百差,这就是晕轮效应。


当爱上了一个人,会觉得他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魅力,但是在进一步的、长时间的相处之后,可能会发现有了不同的看法。


这是因为在交往初期,总会觉得对方的一切特质都是完美的,甚至只因为对方的容貌好看,就认为是自己的理想伴侣,这样几乎很难察觉对方身上的缺点,只一味认为对方一切都是好的,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对的。



据说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经狂热爱上“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坦丽,并很快就和她结婚了。

但婚后发现,虽然妻子容貌美丽,却跟普希金志趣不相合。


普希金把写好的诗,读给娜坦丽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不想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和舞会,尽情游乐。


大文豪普希金为此丢下了创作,债务缠身,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了,一颗文学巨星就这样过早地陨落。


在普希金看来,拥有漂亮皮囊的女人,也会有智慧和高贵品格,婚后生活却告诉他,事实并非如此,这其实就是“晕轮效应”导致的。



02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指的是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属于心理学中一种特有的效应。


晕轮效应在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Edward Thorndike)提出。



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是只从局部出发而得出的所谓的整体印象,即人常常会以偏概全。


在这种心理作用的影响下,人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会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质泛化到其身上的其他方面,以为对方的其他方面都像自己看到的那一面一样。


尤其在对不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会体现得更加明显。


03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分别做了一个试验。

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们宣布,临时请了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诉学生们有关这位代课老师的情况。


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代课老师热情、勤奋、务实、果断;

而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将“热情”换成 了“冷漠”,其余各项都相同。

与此同时,而学生们并不知道这样的区别。



下课之后,第一班的学生跟代课老师热情攀谈;而第二班的学生却对代课老师冷淡回避。


仅仅是一词之别,竟然让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区别如此明显。

学生们带着先入为主的评价去看待代课老师,而这位老师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04


晕轮效应是怎么出现的呢?其实我们脑海中形成的感觉就是一种直觉,也是一种潜意识,属于右脑的功能。


同时受到以往生活经验和情绪的影响后,也会产生一种心理定式,让人们一定程度上看不清楚客观的真相。



这往往也就导致了,一些容貌惊人的人,初见的时候感觉很不错,但相处久了就觉得不耐看。

反而是一些外表一般的人,时间相处久了,给人感觉更容易发现优点。


05


了解了晕轮效应后,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第一印象”很重要

第一印象指的是人与人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感觉。它有着先入为主的优势,给人的感觉会相对深刻,如果拥有比较正面的第一印象,有助于以后的交往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第一印象需要冷静和客观去对待。


“以貌取人”要不得

容貌等外在特征是固定的,但其实关注对方的心理和行为等深层结构,能够很大程度上推测人的内在特质,形成较为全面的印象。



“刻板印象”有偏差

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应”,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实就是类化作用。


这是因为大家常会按照自己预想的类型将人分为不同种类,在心里面贴上标签。

例如提起程序员就想到“格子衬衫”,说到老师就跟“学识渊博”联系起来。


刻板印象虽然有利于对某一人群做概括了解,但也很容易产生偏差。



我们不能忘记,人的丰富多样性是一直存在的,需要不断地修正我们印象中,由于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假象。


当我们感受外界事物的时候,也需要用客观、理性的思维去对待。


参考文献:

[1] 王秉铎."社会心理学对第一印象的一些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4 (1987):110-114.Print.

[2] 李昊,王登峰.批判性思维与晕轮效应:完美主义的作用.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2018.中国心理学会,2018. Print.

[3] “晕轮效应”爱屋及乌与以偏概全."心理保健医生 .1 (2012):30-31.Print.

[4] 边晓飞."浅析晕轮效应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解决对策."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1 (2014):80-82.Print.

[5] 王琳,牛文浩."人际交往中的偏差行为——晕轮效应."世纪桥 .03 (2009):149-150.Print.

[6] 赵向辉."不要被晕轮效应晃了眼睛."《科学养生》 .10 (2015):40-40.Print.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我知道你在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地址: 广州市石牌岗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邮编: 510110
电话: 020-85516867-3129

Copyright © 2024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272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