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自爱的能力,才能付出爱。
没有社会适应力的健康,永远是不完整的。
医院来了一位“发作性胸闷痛”的患者阿海。
阿海告诉医生,自己经常感觉咽喉部位有异物卡住,伴随着胸部闷痛,怀疑自己有心脏病,但做完所有相关的检查后,却没有发现什么异常。阿海认为是检查结果有误,辗转了好几家医院检查,检查结果却还是一样。
最后有一位医生告诉他,还有一种可能性,这种胸部闷痛的症状是功能性的,有可能是心理因素引起,建议他前往专业的心理机构咨询。
阿海来到心理门诊后,医生发现虽然他反复出现胸部闷痛,但却没有冠心病相关联的症状。特别是进入睡眠后,心脏和咽喉的症状就都消失了。
心理医生根据心理评估结果,判断阿海有中度的抑郁、焦虑和躯体化症状。
原来,阿海是一家公司的销售经理,持续的高强度工作让他压力倍增。在一次感冒发烧痊愈后,一直感觉自己的胸部和喉咙不舒服……
有这么一些患者,经常感觉身体各个地方不舒服,去医院检查,也没有发现明显的异常;又或是只有轻度的异常,却解释不了现有的症状。而患者对这部分症状非常关注,担忧着自己的健康?
根据美国最新的诊断标准DSM-5,这类疾病改称为“躯体症状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需要及时进行科学的药物和心理治疗?
躯体化障碍,指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主导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
一般会在情绪性疾病,如焦虑、抑郁的基础上出现,既有焦虑和抑郁情绪,又有躯体化的表现,集中在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不舒服症状上(胸闷胸痛、呼吸不畅、胃痛胃酸、头晕无力、多汗等)。
患者会由于这些自感症状而反复就医,但是阴性的医学检查结果,和医生的乐观解释,都不能让患者的疑虑消失。
对这部分患者来说,即使自感症状和应激性事件或心理冲突有密切相关性,也不愿意探讨心理疾病的可能?
相对来说,心理承受力薄弱、性格不够独立、依赖性强、不擅于排解情绪、孤独的人群,更容易被这类疾病“找上门来”。
躯体化障碍”属于一组疾病,
一般包含了四种常见的类型。
躯体症状障碍(躯体化障碍)
这是最有代表性的,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各种身体不适,却又查无异常的情况。
转换障碍(癔症)
表现为夸张、戏剧化的严重症状,比如双腿甚至全身瘫痪、像癫痫一样倒地抽搐、突然不能说话、眼睛突然失明等(提示身体出现了很严重的疾病),但经过医学检查却没有任何问题,这些看似严重的症状,其实是心理上的问题导致。
转换障碍主要与不当的教育方式(溺爱或忽视)、过度以自我中心的性格有关,由于症状发作之后能达到“获益”的效果,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以夸张的方式来寻求关注,以达到内心情绪的释放。治疗上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疾病焦虑障碍(疑病症)
患者身体上的症状并不明显,但总是怀疑自己得病了,反复去医院进行检查,或是在网络上反复查询疾病的相关信息,试图“对号入座”,心里总是放心不下,害怕念头里的那个“万一”。
这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大大影响了患者的精神状态,在“是否生病”的疑虑中不能自拔。
做作性障碍
患者心里知道自己没有生病,但会反复去医院就诊,接受医学的检查,享受被关注的感觉。
这是因为患者充满了孤独感,通过“表演”病人的角色,体验到被关注的感觉。
当自感出现躯体化症状时,怎么进行自我调理呢?
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认知
主动去适应社会现实,提高心理承受力。
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助于正确看待挫折与逆境。调整心态、控制情绪,让心情经常保持开朗、乐观。
善待自己,享受工作与生活
热爱生活,知足常乐。不抱有脱离现实的期望,并制定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和理想。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拓宽良好的人际关系。
坚持锻炼,充足睡眠
适当的运动量会促使大脑分泌一种心理“愉快”素,能使人们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现代运动心理学表明,焦虑和紧张的状态,会随着身体运动而逐渐缓解。
很多人压力一大,就喜欢熬夜,甚至失眠。殊不知压力和睡眠障碍会相互形成恶性循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心理和身体状态恢复。
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当发生自我心理调适困难,建议拨打心理干预热线。情况严重时,到正规精神心理科就诊,由专科医生进行评估,并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阳光寄语: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理健康的控制调节者,掌握自己的情绪,才能抓住人生的导向。
参考资料:
[1] 高梦琦,张茂清."躯体化障碍的识别和治疗."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3 (2013):7-9.Print.
[2] 阮莉雯."走近“躯体化障碍” ."《大众心理学》 .9 (2016):26-27,共2页.Print.
[3] 鲁和英,李淑君,彭启凤,鲁劭敏."心理干预对躯体化障碍患者睡眠质量及焦虑情绪的影响."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45.05 (2018):154-156+163.Print.
[4] "躯体化障碍心理问答."家庭医学:新健康 .第11期 (2011):26-27.Print.
[5] 王俊锋,张波,别红军,张文浩."躯体化障碍研究进展."中医药临床杂志 .03 (2013):93-97.Print.
[6] 普俊钦,谢健."抑郁症 焦虑症及躯体形式障碍躯体症状区别的研究."浙江临床医学 .9 (2017).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