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逆境:体验过的阴影,会否伴随一生?

发布日期:2020-05-15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英国心理学家莱恩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他的自我是一起的。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别人的自我在一起。

结果就会造成,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身体与他的自我分离,而去寻求与别人的自我结合,更容易被别人的自我所驱动,而不是被自己的自我所驱动。


01


相信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些特别害怕的东西,虫类?来自家长的责骂?还是同学的孤立?

有调查显示,童年的不快乐经历一般有3个层面,童年的挫折体验,童年真实发生的创伤性事件以及童年心理创伤的状态。



可能是情感暴力,遇到长辈或同伴的控制、恐吓、贬低或者孤立自己的非身体接触性的行为和态度。

这种感情虐,更多的时候,会以一种更隐晦的方式存在在你的心里,挥之不去。


可能是情感忽视,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存在感的创伤,父母对孩子没有积极的反馈,无论孩子的行为是做得好或不好,在父母眼中都是完全不存在。


可能是性侵害,属于最常见的一种童年逆境体验,其中包括接触型和非接触型性侵犯。

遭遇性侵犯的儿童,可能不会只在精神方面出现焦虑抑郁、自我伤害、边缘人格、创伤后压力综合征等表现,也可以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等下尿路综合征。

来自土耳其的一项研究显示:在52名遭到性侵犯的儿童中,有16名(30.76%)出现了尿失禁的症状。而对照儿童的比例为23.3%。


也可能是父母角色的缺席,孩子长大之后很难接受别人的照顾和关注,也很难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02


这些童年阴影,可能会导致长期被压抑的的负面情绪,被扭曲的价值观,未被满足的期待,缺乏的安全感,继而进一步扭曲人格、对自己的不接纳等,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的困难、情绪容易极端波动、自我价值感扭曲等。



而最终对童年阴影的疗愈,并不是“刻意忘记过去的事情”,而是从内心的轻松自由,对曾经复杂情感的释放和疏解,真真正正与自己和解,达到内在的和谐与平静,学会爱和接纳自己。


03


在这里,涉及到的一个心理概念,叫做“心理修复力”。

心理修复力,是指人在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时候的 “反弹能力 ”。心理修复能力强的人,在遭遇挫折后能快速地进行自我调整,缓解或消除创伤性事件带来的压力和困扰,获得生理以及心理上的安全感,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社会功能。


实际上,人并不是因为遇到挫折而被打败,真正打败我们的是,面对挫折时的态度。对人生起决定作用的,是你看到这些经历的角度和你回应的方式。



心理修复力,它不是一种天生拥有的能力,而是你能选择的行动调整对创伤的理解。它取决于你如何看待你的问题,如何应对周围的情况,如何让自己成长为更好的人。


掌握修复力的方法,需要调整思考问题的方式,习得更加积极的认知模式,或是学习有意义的应对模式来追求生命的意义。


04


培养自己心理修复力,是走出阴影的关键。


1、  学会倾诉,暴露脆弱。

在感到虚弱和情绪不稳定时,将自己的感受跟信任的家人朋友倾诉,或向外界寻求帮助。暴露脆弱能让我们更好地调节负面情绪,减少对解决问题的阻碍,获得更实际的反馈。


2、学会接纳。

要明白,只有不好的情绪,没有不好的自己。

试着更全面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不为自己暂时、间歇的负面状态而过度焦虑,尝试用新的视角看待自己的“短处”。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从成年期开始,人除了完成自己本身的成长任务,其实还肩负着另一个巨大使命:去补完童年缺失的品质,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


其实,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或多或少有缺陷,虽然时间能让我们渐渐淡忘曾经的痛苦,却无法让这些在我们脑海中投下的阴影彻底消失,唯有选择正视它,疗愈它,才能踏上重建内心的旅程。



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曾这样说,当我在关系中放下了所有的期待和设想,不再将你视为我的目标或实现目标的对象,我就可能在某一瞬间与全然的“你”相遇。


只有当一个人有足够完整的自我,拥有爱自己的能力,才能对自己专注地关注和关爱。另一方面,也将会收获到他人的爱,开启全新的生活。


毕竟,对人生起决定作用的,是自己看待曾经经历的角度,以及回应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潘鸣."如何摆脱童年阴影给当下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健康人生 0.4 (2018): 52-53.Print.

[2] 李成齐."性侵害受害儿童的心理病理学研究."中国特殊教育 .02 (2007):61+73-77.Print.

[3] 金牧羊."心理复原力的研究综述."学理论 No.747.33 (2015):60-62.Print.

[4] 李侠,孙丹阳."基于心理内容的信念修正与认知治疗."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v.35;No.198.03 (2018):14-19.Print.

[5] 李成齐."大学生童年期性侵害与成年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 .10 (2010):112-114.Print.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我知道你在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地址: 广州市石牌岗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邮编: 510110
电话: 020-85516867-3129

Copyright © 2024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272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