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上课时,曾向学生提问:你们班上谁希望写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谁渴望成为一个圣人?谁将成为伟大的领导者?
据马斯洛记录,他的学生们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通常的反应都是咯咯地笑、红着脸、不安地蠕动。
马斯洛继续:你们正在悄悄计划写一本什么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吗?他们通常红着脸、结结巴巴地搪塞过去。马斯洛最后问:你难道不打算成为心理学家吗?有人回答说,当然想啦。
马斯洛说:你是想成为一位沉默寡言、谨小慎微的心理学家吗?那有什么好处?那并不是一条通向自我实现的理想途径。
据此,马斯洛发现,有很多人在自我实现的路上,存在一种渴望成功又怕成功的纠结心理,这像极了圣经中圣徒约拿(Jonah)的故事,故将其命名为“约拿情结”。
“约拿”是圣经旧约里面的一个人物。神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去宣布赦免一座本来要被罪行毁灭的城市——尼尼微城。
约拿却抗拒这个任务,他逃跑了,不断躲避着他信仰的神。
神的力量到处寻找他,唤醒他,惩戒他,甚至让一条大鱼吞了他。最后,他几经反复和犹疑,终于悔改,完成了他的使命——宣布尼尼微城的人获得赦免。
“约拿”是指代那些渴望成长又因为某些内在阻碍而害怕成长的人。
对于约拿来说,他不愿意成就神的旨意很可能是因为仇恨,这座他要宣布赦免的尼尼微城是毁灭他家族的死敌。
马斯洛在《人性能达的境界》中首次使用了这个词,最初在他的笔记中称这种情结为“对自身杰出的畏惧”或“躲开自己的最佳天才”,指的是——我们害怕变成在最完美的时刻最完善的条件下,以最大的勇气所能设想的样子。
但同时我们又对这种可能非常的追崇。这种对最高成功、对神一样的伟大的可能既追崇又害怕的心理,叫做约那情结或者约那情结。
我们大多数人内心都深藏着“约拿情结” 心理学家们分析,这是因为在我们小时候,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和不成熟,心中容易产生“我不行”,“我办不到”等消极的念头,如果周围环境没有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和机会供自己成长的话,这些念头会一直伴随着我们。
尤其是当成功机会降临的时候,这些心理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为要抓住成功的机会,就意味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面对许多无法预料的变化,并承担可能导致失败的风险。
“约拿情结”是我们平衡自己内心心理压力的一种表现。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成功的机会,但是在面临机会的时候,只有少数人敢于打破平衡,认识并克服了自己的“约拿情结”,勇于承担责任和压力,最终抓住并获得了成功的机会。
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有总是少数人成功,而大多数人却平庸一辈子的重要原因。
上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Matina Horner发展出一套诊断“约拿情结”的方法。如果你面对成功时存在如下的想法,你可能就身怀某种程度的“约拿情结”:
你看起来很谦逊。当你获得成功时,你也感到有些内疚。你看起来很低调。不愿意和人分享自己的成就,觉得没必要让周围人都知道。
你会主动逃避去承担重大的项目,即使被任命了,做起事来也比较拖延。也许你在意识层面以为这是你害怕失败的一种表现。
你避免冲突,在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你经常处于妥协的一方。
虽然你有时也觉得坚持自己没有问题,但你似乎很少这样做。
你有时,有意无意感到,自己是不配获得成功的那种人。爬得越高,跌得越惨。你内心觉得成功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的,最后都会以失败告终。
约拿情结的基本特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表现在对自己,一个表现在对他人。
对自己,“约拿情结”的特点是,逃避成长、执迷不悟、拒绝承当伟大的使命;
对他人,约拿情结的特点是,如果别人表现出优秀之处,他会嫉妒,如果别人受到了祝福,他会心里难受,如果别人倒了霉,他会幸灾乐祸。
简单地说,就是对成长的恐惧。它来源于心理动力学理论上的一个假设:人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
它反映了一种“对自身伟大之处的恐惧”,是一种情绪状态,并导致我们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发掘自己的潜力。
参考资料:
[1] 齐原."从“约拿情结”谈大学生群体的情绪智力培养."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79-80.Print.
[2] 何法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如何摆脱语文学习的约拿情结."《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8):155-156.Print.
[3] 陈俊波,张芝艳."帮助学生克服“约拿情结”大胆发言的策略."新一代(下半月) .(2012):163.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