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争相确诊“淡淡综合症”丨 适当的放弃,是人生优雅的转身

发布日期:2024-04-26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当你还在研究自己是i人还是e人的时候,又有一批新晋符号出来了——「淡人」or「浓人」


这两个词跟通用的心理学并不沾边,主要是用来描述人的性格以及生活方式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有的人像一杯淡茶,清香而内敛;有的人则像一杯浓咖啡,热烈而奔放。



「浓人」拥有强大且稳定的精神内核,他们社交关系浓浓的,做什么事都很有干劲。总觉得日子有盼头,努力有回报,对未来总抱有希望。


他们有着一颗闲不下来的心,找不完的乐子,发掘不完的兴趣爱好,高强度的生命冲动和情感体验,他们的生活态度就像一场安塞腰鼓,一打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



「淡人」讲究的是一种松弛感、一种钝感力,凡事顺其自然。


无论他们处于何种环境,都能保持一副安安静静、泰然自若、与世无争的模样。


「嗯,那就算了。」


这个口头禅是淡人的可靠标志,他们就像这个世界的npc,在设定好的轨迹上「淡淡的」执行任务。


别人轰轰烈烈,他们独自坚守阵地;别人争争吵吵,他们已经看破红尘。



淡人选择有距离感地和生活共存,而浓人,更热衷于与生活热烈共舞。



确诊「淡淡综合症」的年轻人

如今,不少年轻人和职场打工人争相确诊「淡淡综合症」,「淡学」成为了现在全网最流行的时尚单品和社交面具。



「淡淡综合症」并不是淡人的「专利」,很多人或多或少能从中找到部分熟悉的、符合自我心境的痕迹。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这是一种高度接近水豚的态度,十分符合近几年年轻人的精神状态——不过度喜悦,也不过分悲伤。



在人际交往方面,不会过多停留在线上聊天,关系淡淡的、交流少少的、不吵架生气、也不轻易解体。


没有亲戚毫无边界感的疑问,也没有同龄人炫耀带来的竞争压力。


在工作上,物欲低、遇事不急、不拼命、不好奇、不追求升职加薪、也不在乎甲方的无理要求。



大家更注重内心的平和与安宁,用一种超然的态度去面对工作中的种种挑战,「淡淡的」上班是保全自我和生活的方法。


「淡学」不是冷漠,也不是懒,只是为了维护内心的边界与秩序。



现代的年轻人也不再热衷于频繁的聚会和热闹的场合。


他们往往一间屋子、一部手机,关上门、戴上耳机,吃着一人食,暂离外界社会,淡掉别人的评价和眼光。


允许一切发生,也允许一切事与愿违。



「以前我很浓,现在变淡了」,仔细回顾下人生前半场,不少淡人也曾意气风发、鲜衣怒马过,究竟是什么促成了这一转变?


在变成淡淡的状态前,许多人其实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很长一段时间的挣扎。


也许是面对完不成的业绩、容貌上的焦虑、长辈无形的催婚压力等等,都有筋疲力尽与独自烦恼的时刻,唯有保持内心的波澜不惊,才能抵御四面八方而来的困难。


于是他们最终果断地割舍掉了自己抓不住和让自己内耗的东西。


「淡」其实是一种方法、一种选择,有人有「主动求淡」的追求,也有人有「不得不淡」的缘由。


选择做「淡人」的年轻人,内心并非真如外表那样毫无波澜和「无所谓」,而是所有波澜都藏在平静的表面之下。



不是对生活摆烂,而是接受生活本身就是不受控制的,这种「淡」是由于对外界所施行的反抗毫无作用,而萌生出的麻木,它是压抑过久了的情绪之后的失望与无奈。


所有的「无所谓」都是在保护自己,在内耗的困境中,找到一丝自若与释然。



「人的性格」在互联网上一直是被热议的话题,像星座、生肖、MBTI等等。


大家在给自己贴上性格标签后,不仅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也有了群体认同和归属感。


「淡淡综合症」也好,「发疯文学」也好,这些都是掩藏在性格标签下自我天性的短暂解放。


适当的放弃,是人生优雅的转身。




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公众号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地址: 广州市石牌岗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邮编: 510110
电话: 020-85516867-3129

Copyright © 2024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272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