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口效应:瞬间“失忆”?这可不是偶然

发布日期:2022-01-14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可能很多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想到楼上去拿钥匙,结果走到一半,看到狗狗在捣乱,就忘记自己原来是要干嘛的。


打开柜子门,想拿件衣服,看见琳琅满目的衣物后,就忘了自己原来是想拿哪一件。


跟朋友聊天聊得正欢呢,突然想起一件事想跟朋友说,却又不好意思贸然打断朋友,等到朋友这话说完了,到嘴边的话却变成了:“我刚才想说什么来着?”

朋友也是一头雾水,“我怎么知道你想说什么?”


这种“断片”的现象,在生活中都是非常常见的,被人们称作是“门口效应”(Doorway Effect)。



01


理解这个现象的发生,或许能够让大家学会享受这些暂时失忆的瞬间,而不再是一味地感到懊恼。



为了破解“门口效应”形成的原因,美国圣母大学的加百利·雷万斯基(Gabriel A. Radvansky)等人做过两项实验。


02


第一项测试是在行走距离相同的情况下,让两组受试者在需要“过门”和不需要“过门”的房间内做一些事情。


在实际测试中,研究人员让受试者拿着盒子并要求在其中放进或拿出不同的物品,然后在房间内走动,并随时回答关于放进或拿出物品的问题,有时候需要穿过一扇门,有时候则在同一个房间内完成。


结果发现,相较于那些没有“过门”的人,“过门”的人更容易忘记在之前房间形成的记忆。


在真实环境中,受试者在穿过房门之后的记忆会受到影响,尽管只是穿过一道门,他们的反应也会变慢,记忆的错误率也会上升。


另一项测试采用视频游戏的方式,研究人员让受试者控制电脑中的一个虚拟人物,并在游戏中将要求的物品放进虚拟背包中,或者将背包中的物品拿出来放到指定位置,他们同样会控制虚拟人物在同一个房间内移动或是穿过虚拟的门。



在虚拟测试中的表现同样印证了上一项测试的结果,“过门”的受试者反应会变慢,有的会忘记应该拿哪个物品,有的甚至会忘记要往背包里放东西。


研究人员盖布瑞尔·拉德万斯基解释说,“门口”类似于大脑用来分割和储存忆的“事件边界”。


当你进入一个新的房间,大脑会对这个新环境中的情况进行更新,其中有一些记忆被当作临时记忆存储,这些记忆不再有用时大脑会将它删除,为更多的新信息做准备。


这一更新过程虽然很轻微,但有一定的概率会将你在之前房间储存的记忆漏掉,带不到新环境里,所以就产生“门口效应”。


03


这个有趣的心理现象告诉人们,大脑虽然已经足够强大,但不可能记住所有的信息。这样一来,有利有弊。



首先,大脑删除掉临时的信息,可以接纳更多的新信息,从而能记住更为有用、更有意义的事情。


另外,这些短期的记忆可以让大家专注于当前做的事,不容易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


04


人类的大脑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虽然强大,但它也不能储存所有的信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为了能够持续、正常地运行,大脑必须删除一些在它看来没的东西。


对于那些不想被大脑当做临时信息处理掉的重要事件,大家也可以利用备忘录、便签等小工具,提醒自己。




阈值效应印证了这个假设,当我们在进入一个新环境的时候,我们会记住比我们想象中更多的东西。


因此,某些形式的记忆会被优先保存为“备用信息”,直到他们不再有用为止。


当其不再有用(大脑这么认为时),大脑就会将这些信息删除,为迎接新的信息做准备。


上述实验,研究人员通过设置一个“事件模式”证明了这种记忆功能的存在。还有一些其他的情况也可以证明这种小失忆的存在,通常发生在我们被打断的时候。例如:有人敲门,或者突发事件时。


05


对于随时可能发生的“门口效应”,大家也不必过于紧张,而是应该放下心里的负担。


对于一些不想被大脑当做临时信息处理掉的、重要的事件,可以借助物理提醒的方式,将其记录在纸上或手机里;记得常用的东西(如手机、钥匙等),用过之后一定要放回原处。



毕竟,有时候适当的“失忆”,也可能是一件“好事”,可以把它理解为大脑有些疲累了,向身体发出求救的信号,所以身体才会做出反应,丢掉一些无意义的想法,让大脑“减负”呢!


你经历过这样的“门口效应”吗?

可以在评论区跟小编聊一聊自己的相关经历哟!

评论区见!


参考文献:

[1] 一只熊猫. "门口效应"——生活中那些断片的瞬间[J]. 科学启蒙, 2017(12):24-25.

[2] 张杰. 我刚才想说啥——有趣的"门口效应"[J]. 初中生必读, 2019, 000(012):P.8-8.

[3] 林鸣. “门口效应”是“病”吗?[J]. 中国质量报, 2016年-6月-14日.第004版


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地址: 广州市石牌岗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邮编: 510110
电话: 020-85516867-3129

Copyright © 2024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272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