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杀问题不容忽视,如何识别和预防自杀行为?

发布日期:2021-10-08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现如今,青少年的自杀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2020年9月,武汉某中学生因打扑克被母亲掌掴后,转身就跳楼身亡。

同年10月,江苏泰州一名高二学生被班主任辱骂后,留遗书跳河自杀。


类似这样的悲剧,一直在全国各地重复上演,自杀行为的识别和干预,需要引起重视。



01


自杀是指个体在复杂心理活动作用下,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性命的危险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80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死亡人数占据全球暴力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超过战争与他杀的总和;其中,自杀是15-24年龄段的第二大死因。


1991~1995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数据显示,我国自杀死亡率为10万分之19.85人。


2002年《柳叶刀》杂志报道中国自杀率,综合了漏报率等因素,数据为10万分之23人。


02


19世纪末,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因其对自杀原因的解释和分类,颇受学者的重视。


涂尔干认为,自杀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对正在解体的社会的反应。


由于社会的动乱和衰退造成了社会、文化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对个体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交往。


因而就削弱了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导致自杀率明显增高。



当一个人感到无法忍受痛苦,无法克服困难,极力想摆脱困境而又无能为力时,则易产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


自杀的动机可能是为了摆脱痛苦,逃避现实,可能是呼吁和求助,也可能带有潜在的攻击性和自我惩罚。


03


据统计,多数患者自杀前3个月内经历过应激事件或生活压力,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人际关系问题,如与配偶、亲朋好友的矛盾;

被抛弃或被拒绝,如家庭、挚友;

丧失,如钱财的丧失,亲人逝去等;

工作和经济状况,如失业,退休或贫困;

其他打击或压力,如被侮辱、受到威胁或恐吓、犯罪等



此外,不良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因素也与自杀有一定的关系。如具有依赖性、脆弱、敏感、不成熟、冲动性和敏感性等等。


在各类精神障碍中,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最常见。


04


根据相关资料,自杀行为分为多种类型。


利他性自杀,指在社会习俗或群体压力下,或为追求某种目标而自杀。

常常是为了负责任,牺牲小我而完成大我。这类自杀者的共同心理是死亡是有价值的。

涂尔干认为,在原始社会和军队里这类自杀较多。


自我性自杀与利他性自杀正好相反,指因个人失去社会之约束与联系,对身处的社会及群体毫不关心,孤独而自杀。

涂尔干认为,这类自杀在家庭气氛浓厚的社会发生机会较低。


失调性自杀,指个人与社会固有的关系被破坏。



宿命性自杀,指个人因种种原因,受外界过分控制及指挥,感到命运完全非自己可以控制时而自杀。


传染性自杀,研究表明,自杀的模仿性现象及潜意识引导确实存在。

在有关自杀的研究中,自杀的传染性是一个受重视的现象。


不少研究都介绍过因影视、广播等媒体详尽报道一些自杀事件,而使社会上自杀或企图自杀者增加的事实。


为减低自杀的传染现象,学者们强调大众传播媒介注意在报道自杀事件时应该持谨慎态度,应尽量指出实际有很多其他可以解决问题的途径。


05


我国的青少年,尤其是13~18岁阶段主要为在校学生,学校与家庭环境对其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与自杀产生了显著的关系。


对于有严重自杀观念、自杀未遂或陷入危机状态的人,给予心理治疗性帮助,也称为危机干预。支持性心理治疗适用于所有的患者。


治疗中要对患者表现出关注,富有同情心,要耐心地倾听,谨慎地询问。


对患者所诉说的痛苦应完全表示理解、认同和接受,使患者感到医生或治疗师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并且愿意对他提供帮助和支持。


治疗师要表现出对治疗的信心,态度要明朗而且确定,使患者相信能够度过危机状态。



同时,要加强对高危人群的预防工作。

自杀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


精神障碍患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酒依赖患者;

有自杀未遂史和自杀家族史的人;

不治之症或久治不愈的躯体疾病患者;

处于生活或学习危机状态的人;

独身或精神孤独的人;

其他人群,如被追捕、受监禁者等。


对高危人群的危机干预是预防工作的重要内容,当他们陷入困境时,应给予及时的关怀和帮助,尽早进行干预,助其渡过危机阶段或解除危机状态,把自杀的危险性减小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 "我国自杀自伤等心理问题青少年已超过3000万."班主任之友 .(2006):63-63.Print.

[2] 张夏琴."青少年自杀问题的微探."《健康大视野》 .(2015):117-119.Print.

[3] 陈洋."当代青少年自杀问题的原因和干预策略."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8):178-179.Print.

[4] 心理治疗学.自杀问题.


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推荐

镜像人格:有些人迷之自信,有些人却很自卑

需要警惕的心身疾病,你知道多少呢?

讲真的,运动员为什么爱扎丸子头?

一无所知的人,往往侃侃而谈:这就是达克效应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地址: 广州市石牌岗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邮编: 510110
电话: 020-85516867-3129

Copyright © 2024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272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