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考的态度面对世界,理性对待权威效应

发布日期:2021-07-03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南朝的刘勰,写出了《文心雕龙》却无人重视。


刘勰恳请当时的大文学家沈约审阅,沈约也不予理睬。

后来,他只能装扮成卖书人,将作品送给沈约。


没想到,沈约看了后评价极高,《文心雕龙》成为中国文学评论的经典名著。


01


你知道吗?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所说的话就容易引起别人的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并且介绍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



在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地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举起了手。


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由于这位“权威”的心理学家的语言暗示,而让多数学生都认为它有气味。

02


其实很多人都有“安全心理”。


意思是说,人们容易认为权威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语言倾向于正确,服从他们会使自己有种安全感,而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


同时,人们还有一种“认可心理”,也就是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要求相一致。


如果能够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很容易会得到各方面的认可性反馈。



因此,权威效应就诞生了。


不可否认的是,“权威效应”有它积极的一面。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积极正面的权威效应是值得适度提倡的。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双刃剑,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有可能误导大众,比如一些权威人士代言的、未经完善审核的广告等。


而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明白,其实“权威人士”也是凡人,都或多或少会受到时代和自身条件的局限。


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只是一味迷信权威,那人类的进步就很难向前推进了。


03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比如一起炒股的股民告诉你,某只股票明天一定会涨,大概你就会一笑而置之。


但是如果是股评专家或者著名企业家,对外声称某只股票要涨了,你大概就会立刻跑出去入手了。



又比如说你在工作上遇到了问题,同事给了你一个解决的便捷方法,你可能并不会采用。


而如果是顶头上司这样建议你,可能你就会马上应用起来。


相信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能够适度、巧妙地运用这样的“权威效应”,对方就会对你的话深信不疑了。


04


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指的是如果一个人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的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通过权威的运用,众多个别行动者的行动,被置于或保持在有秩序的状态中,或者被协调起来在合作中达到某一特定目标,或是某些普遍目标。


但是如果盲目陷入权威暗示效应,就容易过度迷信权威人事,而产生轻信和盲从现象。



过度盲从就会出现反效果,让人难以进行自己的思考和进步。


权威指向的方向,对个人来讲,并不一定是对的方向。


一个人假如能有自己的主见,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兼听却不盲从,就不会因为陷入权威效应。


05


那么,我们该如何破解权威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呢?


洛德是英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因对元素裂变的研究而获得19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曾断言:“由分裂原子而产生能量,是一种无意义的事情。任何企图从原子蜕变中获取能源的人,都是在空谈妄想。”


然而,几十年后,用原子发电的核电站就问世了。


19世纪,当牛顿发现宇宙定律,伦琴发现X射线后,有科学家曾断言:科学的路已经走到尽头了,以后科学家的任务就是尽量使实验做得更精确一些。


但不久,爱因斯坦就提出相对论,为科学界开辟了一个新视野。



所以,我们看问题时,不要被问题吓倒,更不要惧怕权威,也不能迷信权威。


应该做的是,学会独立思考,以自信心作为突围那些权威名义下的种种圈套的利器。


我们尊重权威,但绝对不能迷信权威。


只有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勇于思考,敢于质疑,才能成为真正心智健全、不盲从轻信、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屠格涅夫


参考文献:

[1] 马宇红,赵媛媛,强亚蓉."社交网络中谣言传播的从众效应和权威效应."计算机应用 .(2019):238-244.Print.

[2] 傅根跃,蒋培丽."6岁儿童面子谎及其熟悉度与权威效应初探."应用心理学 .(2003):24-28.Print.

[3] 吴宾,赵清."心理学效应启示录(三)权威效应&投射效应."《中国西部》 .(2014):68-72.Print.

[4] "权威效应:我们为何更相信权威人士."心理保健医生 .(2012):12-13.Print.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往期推荐

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的你,小心神经衰弱来敲门

抑郁的头号元凶竟然是它,一定要注意预防!

巧用起“超限效应”,让孩子的教育事半功倍

巧用起“超限效应”,让孩子的教育事半功倍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地址: 广州市石牌岗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邮编: 510110
电话: 020-85516867-3129

Copyright © 2024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272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