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活得很累的人:心理内耗的几种迹象,你占到几个?

发布日期:2021-04-16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有时,房间的门并未上锁,只不过它是向内打开的,一个人如果总是向外推,而没有向内推,就会被困在这个没有上锁的房间内。

——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01


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很多朋友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常觉得身体和内心都很累,压力也很大,但其实也没做什么很累的事。


有着拖延症的朋友,总是惯于把事情拖到交任务的时候才开始动手;看着越来越接近的最后期限时,内心的压力和紧张,就会让人说不出的累。


又或是,明明是周末、小长假,该是好好放松的时候,心里却总想着还没完成的业绩,焦虑不已。


最近职员小张就是这样的状态,整天疲惫没有精神,心里有种很累的感觉,晚上失眠、多梦,睡眠质量一落千丈。



但根据心理咨询师的了解,小张的工作内容并不属于很累的。

而这样的疲惫感,其实是“心理内耗”导致的。


小张的内心疲惫感是来自于内心的纠结,它不一定是某件具体的事情所引起。

但是这种状态产生内心的冲突和煎熬,会源源不断地损耗着人的精力,破坏着人们心理的能量。


就好像朋友间坐下来吃顿饭,无意识间说“心好累”,表面上看只是吐槽一下罢了,实际上可能已经处于这么一种状态里了。


02


心理内耗,是指人的自我控制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个体即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长期的内耗会让人感到疲惫。


比如说经常觉得累,觉得压力山大,其实也没干什么累的工作。


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或者清楚了自己要什么,有了努力的方向,还没开始行动呢,就已经累了。


这就是一种对自我心理的消耗与磨损,长期的内耗会让人感到疲惫。


很多时候,我们的疲劳并不是由于客观的劳累造成的,而是由心理上的一种主观感受,也就是来自心理上的损耗。



千万不要小瞧这种主观的损耗,它对我们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


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心理内耗长期存在,得不到疏导,会造成精神菱靡、精神恍惚甚至精神失常,还会引发多种身心疾患。


高血压、冠心病及肿瘤等疾病,虽然病理较为复杂,但一般与精神心理有密切关系。


而常见的偏头痛、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等疾病,也都跟心理损耗有很大关系。


但因为这种损耗属于长期的、 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又极易被人们忽视。


03


心理内耗通常表现为三种外化方式。

一是犹豫不决,害怕做选择;二是做事拖拉,普遍效率;三是普遍性的怠惰。


心理内耗的人,大多都是高敏感的人,内心戏特别多,存在低自尊的问题,并且尝试通过设定高标准来弥补自己的缺点,结果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中。


物理学上也有个术语“内耗”,指的是力作用于外部之前,在内部就消耗掉了。



其实,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交际,都需要人们有足够的体力和情绪储备。


但如果把太多的重心放在内心戏里,就会产生情绪内耗,在达成目标以前,就已经精疲力尽,也就是文章开头里面职员小张的状态了。


04


美国高等医学期刊上展示过一个实验:情绪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5分钟的关爱,让我们的身体免疫力在6个小时内不断提升;

而6个小时的愤怒,则让我们的免疫力急速下降,6个小时内都没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同时也有很多其他相关研究表明,情绪能够直接影响身体健康,以及工作效率。


在这里,需要谈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


他首创了以来访者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治疗,相信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通过无条件地积极关注、信任、接纳、倾听、期望和支持来访者。



而跟心理内耗相关的,是罗杰斯提出的“理想自我”概念。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由三部分组成:理想自我、自我意象以及自尊。


自尊由理想自我与自我意象之间的差距决定,差距大意味着低自尊,差距小意味着高自尊。


人们可以通过降低理想自我的标准,或者替身自我来缩短两者之间的差距,获得自尊。


换句话说,理想自我就是个人所希望的自我形象。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越大,人就越是适应不良。


而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越是接近,则个体的心理便越健康。


也就是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相似性,可以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


05


那么,我们能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减少不必要的内耗呢?


合理情绪纠正。对同一件事情,保持不同角度的看法,进行不同的体验,不钻牛角尖。

践行正念。不带评判地、如实地观察当下所发生的事情。

制定小目标,积极行动。马上行动是减少内心耗损的最有效方式,只要付诸行动,负面情绪将大大减弱。



不要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苦苦挣扎,在自我欣赏和自我歧视之间左右摇摆,耗尽了自己的心理能量。


参考文献:

[1] 反焦虑思维.【美】罗尔·克肖;比尔·韦德著方一云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 李玲."直面心理“内耗”."心理与健康 .(2008):28-29.Print.

[3] 闫荣霞."减少心理“内耗”,享受和谐生活的美好——别被想象的“危险”吓死."心理与健康 .(2008):21-23.Print.

[4] 易靓."自我效能感理论综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Print.

[5] 付勇刚. 直面心理内耗[J]. 家庭医学:新健康, 2009(1):41-42.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往期回顾


晚睡如此痛苦,为什么就是控制不住?!

中老年人情绪阴晴不定?小心是更年期,不只有女性会发生

央视又出9.5分神仙综艺,年度最佳终于来了

“拍照减值效应”听过吗?放下相机吧,拍得越多,忘得越快!


我知道你在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地址: 广州市石牌岗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邮编: 510110
电话: 020-85516867-3129

Copyright © 2024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272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