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者综合征:你有过自我能力否定的时候吗?

发布日期:2021-02-19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只觉得自己是硬撑着才完成了那些不可能的任务。

有一天公众会发现其实我有太多不明白的东西。

当时不明白,时至今日依然不明白。

——美国女演员朱迪·福斯特


01


有一些很优秀的他们,永远觉得自己的成绩的得来,靠的是幸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浙大病”,是知乎大V动机在知乎的专栏上首先提出来的。


意思是说,很多非常优秀的浙大学生,都觉得自己不够完美,不够优秀,甚至于“来到浙大”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失败的表现形式。



他们压榨着自己的每一分钟时间,来让自己变得更完美,连多吃一口饭的时间都舍不得。

每当他们安静下来不做事,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罪恶感和挫败感。


在这种对完美的无止境追逐中,他们就会感受到极度的焦虑和痛苦。


实际上,这很可能是“冒充者综合征”的一种体现。


02


冒充者综合征(Capgrassyndrome),在1923年由法国的精神科医生卡普格拉(J.Capgras)首先进行描述,也称卡普格拉综合征(Capgrassyndrome),或称为双重错觉综合征、易人综合征、替身错觉、双重人身症,是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之一。


部分的冒充者综合征患者,认为其亲友已被假扮者顶替,用来跟踪、监视或者谋害自己,少数认为是保护自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的被害妄想。


在一些教材上也被称为capgras综合征、冒充者综合症。



冒充者综合征患者替身错觉,存在严重多疑、矛盾情感、弥漫的不真实感,出现错认继而形成妄想。


具有冒充者综合征这种倾向的人,他们往往是一些很成功的人,但他们对自己的成功心存怀疑,认为自己不是靠能力取得成功,而是在欺骗他人,就像是一个冒名顶替者,并且害怕被他人发现自己的欺骗行为。


同时,他们在内心深处,并不相信自己的成功,似乎一切只不过是偶然罢了,觉得自己配不上所处的地位,也害怕总有一天从高处跌落,被打回原形。


03


冒充者综合征的形成因素主要分两类。


第一种是在成长过程中被寄予厚望,在过度的夸赞中,孩子会时刻担心自己不够完美;


第二种是因为在被忽视的环境中成长,总是得不到肯定,甚至在取得成绩的时候,被告知那只是侥幸。



这两种极端的成长环境,都会在一个人的内心埋下“自我否定”的种子,并通过生命中经历的“阶段性仪式”触发自我怀疑。


特别是,在一些奖励和责罚同时存在(成绩好时拼命奖励,有过失时严厉责罚,两者不断交替)的家庭,出现“冒充者综合症”的几率特别高。


04


心理学家 Pauline Clance,在做心理咨询师期间就发现,很多来做心理咨询的大学生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一些担心:


虽然自己已经取得了很高的分数,但他们认为自己其实根本就达不到这样的录取资格。


甚至,还有的大学生会认为招收自己进入这所学校,纯粹是招生办的失误。



简而言之,他们心里认为,以自己的实力,是考不上这样好的大学的。


考上了,不过纯粹是运气比较好,内心上觉得自己其实是个骗子,成功的骗过了老师、家长和同学,让别人都觉得自己很厉害。


05


针对“冒充者综合征”,心理学家们都提出了哪些切实有效的方法呢?


有一名科学家曾经认为实验室出现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错,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无法设计出有效的实验过程。


于是,她开始记录每次出错的原因。

最终,她意识到大多数问题都是设备本身的问题, 和自己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建立正确的认知,勇敢说出自己的感受。

尝试和值得信赖的朋友说出这种感受,适当的倾诉有利于负面情绪的宣泄。


听听他人对自己的真实评价,并相信ta们对你的判断,获得更客观的自我定位。



少一些消极的自我谈话,多一些积极的自我谈话,关注自己努力前进的过程,而不是别人的。


曾经有一位短跑运动员,这样描述自己的经历:“在上小学的时候,我跑步成绩很差,我害怕和大家一起站在起跑线上,因为我总是落后。


后来,我试着在跑步队伍起跑时,不去看其他的参赛者,这样我感觉好多了。


看见竞争让我沮丧,但当我忽视竞争的时候,我感觉到我更加自信了,我选择做好自己。”


学会善待自己。

当你感觉冒充者综合征的症状减轻时,要经常给自己积极的反馈,称赞自己。

但同时也要意识到,它随时都可能回来。

如果发现有反复,也不要对自己太苛刻。


06


学会找到自己身上的优秀之处和闪光点,你会更加接受现在的自己,也更容易爱自己。



每个人、每一步的脚印,都会留在大地上,而你要做的,就是在前行之余,记得看看自己走过的风景。


平凡不是可耻的,何况你并不平凡。



参考文献:

[1] 是你阻止了自己成功?—关于“冒充者综合症”的研究

[2] 周一海."你知道“冒充者综合征”吗."科普天地 .(2018).Print.

[3] 吴柏涛."冒充者综合征."智力:提高版 .(2017):18-21.Print.

[4] Clance, P. R., & Imes, S. A. (1978). The imposter phenomenon in high achieving women: Dynamics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15(3),241.

[5] Kumar, S., & Jagacinski, C. M. (2006). Imposters have goals too: The imposter phenomen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achievement goal theory.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0(1), 147-157.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往期回顾


春节小长假太“任性”?小心节后综合症来袭!

约50%的抑郁症首发症状为失眠,这个信号需要警惕

趣事:集五福明明分不了几毛钱,大家为何乐此不疲?

别让这种病,毁了孩子的一生!

我知道你在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地址: 广州市石牌岗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邮编: 510110
电话: 020-85516867-3129

Copyright © 2024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272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