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太敏感了” :高敏感人群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发布日期:2020-07-17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其实,没有人能为所有事情负责,有时学着后退一步,让他人负责,使之从错误中汲取教训,或许会更好。

——桑德


01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想法?

担心自己搞砸事情给别人添麻烦,为一些“他人眼中的小事”而备受打击,讨厌人多喧闹的场景,经常想要独处一人,有时候因为感到自己很多事情都做不好,甚至产生罪恶感,也经常听到别人评价自己“你太敏感了!”……


如果这些情况你经常发生,那么你很可能就是高度敏感型人格。



Elaine Aron,是最开始对“高敏感人群”进行研究的一位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高敏感型人格在人群中约有15%~20%的存在率,而在这其中,有约30%的人是属于性格外向。


他们的高敏感知能力,让他们更着重于整理自身的情绪和人际关系,以实现自我规划中的积极发展。


实际上,敏感是一种正常的人格特征维度。它不属于完全简单的“敏感”,也不属于“不敏感”,而是更趋向于是一个变化中的区间。


高敏感型人格的这一类人群(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他们相比起其他人,能够更细心、更完整地对各类型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但同时也容易被外在刺激影响,影响到自身的行为和心情心态。


02


有相关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将高度敏感型人格总结为“DOES”四种特征,也就是:信息处理的深度、容易快速受到过度刺激、感情易受触动(积极或消极的刺激反应都更强烈和深刻)、感受到常人感知不到的微小刺激。


高敏感的人群,对于客观的环境和细节,有比较好的的感知洞察能力,相比起普通人群,他们通常能快速发现情况的异常,更早感受到发生问题之前的小苗头。

作为一种优势,这有利于他们更专注地观察学习和吸收新知识。



他们关注自己与他人的行为的意义,会在行动之前,对多种可能的选择以及后果进行更谨慎的考虑,也擅长制定计划,有时甚至犹豫不决,会显得优柔寡断。


他们对情绪的觉察力很高,在面对不同情绪或是生理反应时,这类人群会表现得更为明显,对自己的情绪的感知非常敏感。

这也导致了,高敏感人群有时候的忍耐力比较低,更容易变得紧张或焦虑。


他们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创作”常被当做是应对情绪反应的一种方式。


他们富有同情心与同理心,对他人的处境和情绪会更为在意和易于感知。

发表于《人格与个体差异》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发现,高敏感的人群,相对来说能更好管理自己的情绪。


高敏感型人格人群,总是很在意他人的想法。有时候听到别人在说悄悄话,会不自觉地怀疑别人在评判自己,哪怕只是猜测。


03


心理学家荣格说:高度敏感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人格特点,只有在糟糕或者异常的情况出现时,它的优势才会转变成明显的劣势,因为那些不合时宜的影响因素让我们无法进行冷静的思考。


没有比把高度敏感归为一种病理特征更离谱的事。如果真是这样,那世界上25%的人都是病态的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高敏感是种天赋》这本书,它在豆瓣的评分为8.1,被誉为“拯救全球15亿人口的心灵之书”,由丹麦的一位心理治疗师伊尔斯·桑德撰写。


里面有这样的一段话,让人尤为深刻:当今社会,强者极受推崇,拥有旺盛的精力、忙碌的生活、发达的社交网络,活跃于各种活动之中,通宵玩乐透支精力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常态。


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与周围的人相比,我们高敏感者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甚至为此痛苦不堪;但是,我们也因此拥有被发掘的惊人潜能。


04


伊尔斯·桑德在《高敏感是种天赋》中,对所有高敏感人群建议:停止内耗,学会接纳自己,爱自己。


当我们学会接纳自己的内心所想,并用积极的态度去满足这些愿望;当我们的愿望已经得到满足,这种不安就就慢慢消失了。

我们会很自然就想去帮助有需要的其他人,对外界的社会有更多的关怀之心。



巴观说过:“快乐的人创造快乐的世界,不快乐的人造成别人的痛苦。”


当你已然接纳自己,就会对自己的状态感到非常悠然自得,自然而然地接纳生命中出现的人和事,人际关系也随之而改善,也更加容易感知到幸福的感觉。


只要勇于接纳自我,学会控制自己的敏感,敏感就会成为你用来感受世界的触角。你的高敏感,就是上帝馈赠的礼物。



参考资料:

[1] 郭少聃,何金莲,张利燕."强化敏感性人格理论述评."心理科学进展 .02 (2009):152-157.Print.

[2] 王纯, 张宁.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人格的相关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01):53-54.

[3] 若谷."让感觉尖叫,敏感型人格的情绪炸弹."现代妇女 .05 (2011):49-50.Print.

[4] 周松娟."大学生强化敏感性人格与反馈对风险决策的影响."硕士.山西师范大学,2016.Print.

[5] 刘强."高校学生公平敏感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及人格的相关研究."硕士.天津师范大学,2015.Print.


(部分图片素材来自于网络)


我知道你在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地址: 广州市石牌岗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邮编: 510110
电话: 020-85516867-3129

Copyright © 2024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272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