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背后,是孩子对校园霸凌的恐惧...

发布日期:2019-10-25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A女士1个月前,发现自己的女儿小诗有点反常: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动不动就叹气、发呆,有时候还会边写作业边流泪。每天上学都是要三催四催地才去学校,成绩也开始呈下滑趋势。期间,A女士跟丈夫多次试图跟小诗沟通,但孩子一直持回避态度,不愿过多交流。


有一天,A女士收到班主任的电话,问到孩子请假了3天,身体是否好一点。A女士才知道,原来女儿逃学了.....最后,A女士在学校附近的公园找到小诗,这才知道小诗这几天都走到了校门口,但最终都没有勇气踏进去,于是每天在公园游荡发呆挨到放学再回家。



被父母抓了一个“现行”后,小诗才跟父母吐露了自己厌学的原因——她已经连续几个月受到班级同学的欺负。最近一次是在女生厕所被围堵,当着其他同学的面被人打了一巴掌....


而这一切的起因竟然是在学校的运动会上,小诗不小心把同学小C的裙子弄脏了,两个人发生了一些争执。从那以后,小C就带着几个女生,经常找机会欺负她:揪头发、抢文具、撕作业、被围堵、被漫骂....小诗本来也想寻求老师的帮助,但她却害怕老师会质疑她,指责她,所以一直开不了口。回到家,又觉得跟父母说自己的遭遇很丢脸,所以就只能自己一个人承受。



诸如上述的事件层出不穷,特别是这个网络发达的年代,很多校园霸凌的事情被上传到网上,有些孩子甚至去刻意学习、模仿。



对于父母来说,校园霸凌是每位家长都为之愤怒的话题,它不单是给孩子带来肉体上的折磨,甚至会给孩子带来长期的心灵创伤。但它也可能是一个机会,让家长帮助孩子学会处理不公平待遇。


南非一名妈妈托卡娜,在听到儿子委屈哭诉在学校无故挨揍、害怕上学受欺负之后,教育孩子在受到霸凌时不能软弱,随后打电话给对方家长,直接把对方怼到哑口无言。



这个视频上传到网上,受到不少网友赞赏。

托卡娜在知道孩子的遭遇后,先是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知道孩子害怕的原因,并教育孩子在受到校园霸凌时不要软弱。

其次,虽然她很生气,但没有让孩子“以暴制暴”。

最后,托卡娜积极进入到家长干预的角色里,打电话给对方家长,并没有直接找上欺负人的孩子。

小编把托卡娜跟孩子的视频分享给大家,看看这位妈妈如何实力圈粉。

 


仔细想想,难道霸凌仅仅存在于校园吗?不是的,在职场上也同样存在“欺负新人”、“抢功劳”等现象。既然这可能会是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挑战,不如在孩子童年遇到霸凌时,就教会他如何处理这类不公平的事件,让他保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不同时期的挑战。



那么,首先我们需要明了什么是“校园霸凌”,哪些行为已经构成了霸凌?

“校园霸凌”在国际上的定义是:一个学生长时间、重复地暴露在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欺负或骚扰行为之中,导致其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情形。



一般来说,校园霸凌有四种形式:

语言上的霸凌:用残酷、粗鲁的欺凌性词汇持续地辱骂、威胁、评论他人,包括外貌、种族、身体缺陷各方面。如嘲笑他人胖、丑。


肢体上的霸凌:有强烈攻击性的人身威胁,包括暴力、幽闭,以及不必要的、不恰当的触碰。如逼迫他人脱衣、下跪等。


社交上的霸凌:排挤、故意阻止他人加入某群体。如孤立、故意冷落他人等。


网络上的霸凌:通过网络平台传播侮辱人格的语言,散播谎言和谣言,内容涉及到各方面歧视,直接或间接针对他人。如在社交平台上对他人进行诽谤。



面对霸凌,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走出恐惧“阴霾”?


1. 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孩子说出来!

平时多陪伴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建立亲密的信任关系和安全感。不粗暴打断孩子说话,用平和、亲切的态度诱导孩子说出自己的遭遇和感受,像朋友聊天一样细心倾听。


2. 告诉孩子:这不是你的错!

对孩子共情,对他的遭遇感同身受。有些家长听到自己的孩子被欺负,反而会指责孩子“你怎么这么没用XX”“你怎么这么傻,还会被人欺负”,孩子听到后,会更自卑,或者更愤怒。所以,这些言语,家长都要尽量避免。我们要经常给孩子灌输这样的观念:“你能够跟爸妈分享这些事情,说明你很勇敢,爸爸妈妈愿意跟你一起来面对这件事。”

3.积极进行心理干预,并教会孩子自我保护,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行动迅速,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树立孩子面对霸凌不惧怕的观念。

教导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借鉴美国小学的经验,告诉孩子再次面临霸凌时的七个要点:

1)勇敢地直视对方的眼睛,并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知道了会批评你的”。

2)逃离现场,不要让他们得逞。

3)跑不了的时候,保护自己,不提倡正面反击。

4)告诉老师或者你信任的长者,寻求帮助不是软弱的表现。

5)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不要跟欺负你的人去一些隐秘的地方。

6)和信任的伙伴在一起,结伴同行。

7)寻找新的朋友。



因此,遇到自己孩子被“欺负”,家长应该主动联系老师和对方孩子的父母进行约见和谈话,并坚定地达成三方的干预和教育共识和手段。

 

4. 细心观察,必要时寻求专业机构和人员疏导。

密切观察孩子的情绪与身体变化。孩子在遭受校园霸凌行为后,可能会出现:讨厌上学、食欲不振、情绪低落、沉默不语、暴躁易怒、蜷缩发抖等现象。这个时候家长不能强硬要求孩子去上学,否则容易导致反效果,甚至造成孩子的一些过激行为。

 

如果发现孩子的情绪不能通过家长的疏导和干预,得到有效改善或愈合。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援助机构的帮助,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心理指导下作为。


小编寄语:

如果正在读这篇文章的您

也想为抵制校园霸凌出一份力,

请把文章转发出去。

关注孩子校园世界的安宁,

并温柔地告诉ta:

别怕,勇敢点,

我们都在你身后!


“在看”我吗?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地址: 广州市石牌岗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邮编: 510110
电话: 020-85516867-3129

Copyright © 2024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272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