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是怎么“夸”出来的 ?

发布日期:2022-03-04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马克·吐温曾经夸张地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多活两个月。”



01


先来分享一个关于赞美的小故事。有一位妈妈,孩子小的时候,妈妈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只有他表现最差;只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



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其他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这次数学考试,全班50名同学,你儿子数学成绩一直垫底,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02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


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的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


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


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


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03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大学。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多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


04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表示:“人类性情中最强烈的渴望就是受到他人认同。”


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试者分成4个组,在4个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分别完成任务。


第一组为激励组,每次工作后予以鼓励和表扬;

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对存在的每一点问题都要严加批语和训斥;

第三组为被忽视组,每次工作后不给予任何评价,只让其静静地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

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且每次工作后也不给予任何评价。



实验结果显示,前三组的工作成绩都比控制组优秀,表扬组与训斥组显然比忽视组优秀,而表扬组的成绩不断上升。


这个实验说明:对于工作结果及时给予评价,能够强化工作动机,对工作起到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显然比批评要好,而批评的效果要优于不给予评价。


赫洛克由此提出了“赫洛克效应”,有时候,简单的一句赞美,可以让人产生无穷的潜力,改变人的命运。这就是赫洛克效应。


05


其实,很多人对自己的优势和特长都没有发觉,当它们一经被发现并得到认可时,这就会起到提示对方的效果。


经过多次反复的激励赞美,人的偶然性的外在行为将逐渐变为内在素质,从而演变为长期行为。


在平时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要及时对孩子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对孩子多表扬、鼓励和信任,这样能激发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同时表扬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不断升华。



当然“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必要的惩罚是控制孩子行为的有效信号,惩罚时要适时、适度、就事论事,使孩子明白为什么受罚和怎样改过。


要正确运用表扬和惩罚。表扬很重要,但不能夸大其词;对错误和问题的批评要及时、慎重,不能讥笑和嘲讽。


参考文献:

[1] 徐频."“赫洛克效应”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9):160+162.Print.

[2] 赖志群."班级管理中的“赫洛克效应”."教书育人 .(2003):40.Print.

[3] 张静燕."赫洛克效应在学校体育减轻肥胖儿童体重中的应用——以某小学五年级的五位肥胖儿童为例."考试周刊 .(2016):104-105.Print.


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地址: 广州市石牌岗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邮编: 510110
电话: 020-85516867-3129

Copyright © 2024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272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