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效应:一种表达的艺术

发布日期:2022-07-10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曲条件反射。



01


在繁华的巴黎大街旁,站着一个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老人。这个老人在身旁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自幼失明,沿街乞讨。” 街上过往的很多行人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匆匆走过。


这天中午,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也经过了这里。他看了木牌上的字,问老人:“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这个老人悲伤地回答:“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让·彼浩勒听了,拿起笔,悄悄地把木牌翻了过来,在上面写了一句:“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然后就离开了。


晚上,让·彼浩勒又经过这里,就问那个老人:“下午有人给钱吗?”那位老人笑着回答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让·彼浩勒听了,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为什么人们看到写着“自幼失明,沿街乞讨”的牌子时无动于衷,但“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却让很多路人主动捐款?


因为“春天来了”让人们想起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绿木红花,蓝天白云,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春天对于这个老人来说却是一片黑暗。


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暗示人们:一个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老人,一生中却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没看过,人们怎么能不对他产生同情呢?


所以人们纷纷慷慨解囊。


02


这就是语言暗示的力量,让·彼浩勒运用的就是人性中的“暗示效应”。


心理学中,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的期望相符合,这种现象被称为“暗示效应”。


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所谓的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03


我们的古人虽然没有读过心理学,也说不出“暗示效应”的专业术语,但他们却会运用暗示效应。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中的“望梅止渴”。曹操有次率兵远途跋涉,天气炎热,官兵们又累又渴,偏偏又找不到水井和溪流。


于是曹操大喊:“前面山上有一片梅林……”因为梅子是酸的,所以一提到梅子,“酸”的心理暗示便发挥了作用,于是,人们的口腔便大量分泌唾液,起到了暂时解渴的效果。


你看,曹操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心理学家”,他不自觉地运用了暗示效应。



赵本山,范伟的小品《卖拐》,也是暗示效应的幽默体现。


买者说,自己虽然“脸有点儿大”,但自己的腿没问题。卖者则说,“脸大,那是腿部末梢神经坏死,把脸憋大了”。买者说,“自己的左腿没毛病,只是小时候右腿摔过”。卖者说,“那是转移了,你把左腿跺麻后走一圈儿,肯定会有不适应感”。“末梢神经坏死”,以及“转移”等,都是医学的常用语,有极强的暗示效应。


结果,买者对自己的“左腿有病”便深信不疑,于是,一场骗局便大功告成,《卖拐》也成了小品的经典之作。



 望梅止渴,卖拐,分别出自小说和小品,它们都艺术地反映了生活真实。


04


由此,我想到了一则发生在一位朋友身上的暗示效应。


笔者朋友是一位慢性失眠患者,每天靠药物入睡


前些天,他从报纸上看了几则“改善睡眠”的药物广告后,失眠更严重了。每天入睡时,广告上的语句便浮现于眼前:“失眠会引起内分泌紊乱,血压升高,甚至引起精神分裂和心脑血管疾病……”愈想愈害怕,愈害怕愈睡不着,只好加倍服用安眠药



无奈,他只好到精神心理科找到心理医生进行咨询。他和医生说:我每天只能入睡四五个小时。医生回答说:够了,不少了。盖世英雄拿破仑,每天只睡四个小时,他领导了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发明大王爱迪生,每天只睡四至五个小时,他一生取得一千多项发明专利……


他说:我中午躺在床上,就不合眼。

医生回答说:欧洲和美国人中午从不睡午觉……

最后医生又告诉他:人和人需要的睡眠时间是有差异的,有的人只需要三四个小时,有的人则需要七八个小时,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每天要睡十个小时……


心理医生的话,对他起到了极大的治疗作用,当天晚上的睡眠便有了好转。中午躺在床上看书,决心不睡午觉,想不到反而入睡了……



听了朋友的事情后我们不难有两个发现:


一、前些时为什么失眠加重?原因是“改善睡眠”广告中的“吓人”词句,起到了暗示效应,失眠要得“心血管病”啊,愈想愈睡不着;


二、这些天睡眠为何有了改善?是心理医生的渊博知识,在我身上起了暗示效应,睡多睡少,因人而异,不能要求人人都睡八小时。精神放松了,于是,睡眠有了好转……


所以生活中的暗示效应,极为普遍,有积极的暗示效应,比如望梅止渴;也有消极的暗示效应,比如卖拐。


05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要如何利用暗示效应来进行心理调节呢?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各种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信誉暗示、情境暗示、表情与动作暗示等。当我们感觉到来自他人的暗示,甚至已经因此而导致自己身心发生改变时,一定要注意分析暗示的来源、原因以及对自己的作用,尽量做到接纳积极暗示,摒弃消极暗示。


当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如果发现他人有可能受到自己的暗示时,也要注意暗示的方式和度,尽量使他人接受积极的、适度的暗示,防止因为暗示而导致他人心理甚至行为方面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当我们一旦陷进某种消极的暗示效应而不能自拔之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请教在某些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们,比如找心理医生等。



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公众号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地址: 广州市石牌岗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邮编: 510110
电话: 020-85516867-3129

Copyright © 2024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272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