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善终 | 琼瑶自杀事件启示:关注自杀心理学、死亡教育与临终关怀

发布日期:2024-12-05

收录于话题

#心理科普#教育




2023年12月4日,知名作家琼瑶在家中去世,享年86岁。她的去世引发了公众对于自杀、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的广泛关注。死亡,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课,而死亡教育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缺失,如何更好地理解、接受和面对生命的终章,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01

自杀心理学:理解背后的动因

自杀并非一个单一事件的结果,而通常是多种情绪、心理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许多自杀者在经历了极大的情感痛苦、失落、失败等人生挫折后,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望感达到了无法承受的程度。自杀的真正根源常常是长期未被有效干预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许多有自杀倾向的人往往感到极度的绝望,他们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甚至觉得死亡是唯一的解脱方式。在这种情境下,认知扭曲——比如全或无的思维方式(即非黑即白的看法)——会加剧个体的痛苦感,导致他们认为自己无可救药或无法改变现状。此外,社交孤立、缺乏支持系统等因素,也常常加剧了个体的心理困境。

自杀的主要原因通常包括:

●发展性危机:在个人成长、学业或事业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困境。

情境性危机:由突发事件或灾难性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例如疾病、家庭变故等。

存在性危机:对生活意义或人生目标的迷茫和空虚感。
当个体无法承受这些危机时,可能会萌生自杀的念头。因此,理解自杀背后的心理动因对于预防自杀、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至关重要。

02

死亡教育对心理健康的重要价值

死亡在许多文化中都是一个禁忌话题,人们通常不愿意谈论它,也没有系统的教育来帮助人们理解死亡。然而,死亡教育(即关于死亡、死亡的意义以及如何准备面对死亡的心理准备的教育)在心理健康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死亡教育,人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而非一种令人恐惧的不可提及的终结。人们如果能够以开放的心态讨论死亡,将有助于减少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并为处理人生中的失落与亲人离世的哀痛提供一种健康的心理框架。此外,死亡教育也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情绪韧性,培养出有效的应对机制,帮助个体在面对失去或临终时,能够更加理性和平和地处理自己的情感。死亡教育还能帮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珍惜当下,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对于那些有自杀倾向的人来说,死亡教育也能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视角,让他们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逆转的,死亡并非解脱,而是生命的永恒终结。这种认识可能帮助他们重新思考自己的困境,寻找到更加健康和有益的应对方式。
死亡教育不仅帮助个体面对死亡,还能够促进社会对生命伦理的理解,提高临终关怀的质量。它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尊重生命的文化传统,增强社会的共情与关怀。

03

临终关怀:给予最后的尊重与爱

临终关怀,或称为安宁疗护,是为临终患者提供的一种全人关怀服务,重点关注患者的身体、心理和精神需求。它不仅注重缓解病人的身体痛苦,也注重提供情感支持,帮助患者和家属在死亡面前保持尊严,找到平和与安慰。
临终心理关怀不仅仅适用于重病患者,也对有心理困扰的个体具有积极作用。虽然并非所有自杀都与终末期疾病相关,但许多自杀者确实在情感上感到无法承受的痛苦、无助或恐惧。临终关怀的心理学方法,如同情倾听、情感支持和创建安全的表达空间,能够帮助这些处于困境中的人找到出口,感受到他人的关爱与支持,从而避免情感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此外,临终关怀的理念和技巧,对于家属、朋友以及心理健康从业者同样重要。通过学习如何为痛苦中的人提供无评判、共情的支持,我们不仅能帮助他们表达内心的感受,还能为他们提供一份安慰与陪伴,减轻他们的孤独感。

常见的临终关怀方式包括:

触摸与陪伴:轻轻抚摸临终者的手、胳膊或额头,给予他们温暖和安慰。

倾听与交谈:认真倾听临终者的心愿,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让他们没有遗憾地离开。

家庭与社会支持:允许家属陪护,鼓励亲友探视,让临终者感受到家人的爱与社会的温暖。

尊重与理解:尊重临终者的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与他们共同探讨生与死的意义,帮助他们以平静的心情面对死亡。

临终关怀不仅是对临终者的尊重与爱,也是对生命尊严的维护。它确保临终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能够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美好。

04

结语

琼瑶的去世再次引发了我们对生命意义与死亡价值的深刻思考。提醒我们,心理健康问题、死亡话题和自杀等社会问题需要更加开放和关怀的态度。我们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死亡教育、以及临终关怀,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脆弱与死亡的必然,减少心理困扰带来的负面后果。
通过推广死亡教育、强化心理健康干预和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我们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从心理困境中走出来,减少悲剧的发生。对于那些正在经历情感痛苦的人,我们要让他们知道,帮助始终存在,他们并不孤单。在面对困境时,总有希望存在,只要勇敢地寻求帮助,生命依然有无限的可能。
本文使用AI工具辅助,人工审核

地址: 广州市石牌岗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邮编: 510110
电话: 020-85516867-3129

Copyright © 2024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272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