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0%受访者曾因职场问题产生心理危机,Z世代选择AI聊天释放压力

发布日期:2024-07-29

收录于话题

#行业资讯

上世纪60年代,ELIZA(世界上第一批聊天机器人)的发明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约瑟夫·魏泽堡惊讶地发现许多用户,包括他的学生与秘书在内,会花费数小时沉浸在与ELIZA的循环对话中。他们倾向于通过“拟人化”心理倾向,将人的特质投射到无生命物体上,将聊天机器人视为有意识的个体。

心理健康服务,这一传统且神秘的领域,其本质是人们寻求从交流中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通过聊天、开解等手段感到被理解、被支持。而AI从理论上,恰好符合满足这一需求的逻辑所在。因此,近年来围绕AI方向的疗愈方式研究也是学者研究的重点。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在中国多数地区,精神亚健康的现象仍旧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心理健康服务的覆盖范围仍存在不少空白,尤其是在预防和筛查环节缺乏有效手段。人工智能的崛起,有望让AI在帮助人们舒缓情绪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对于那些被困在情绪中的人,一种全新的疗愈方式正在应运而生。

·精神疗愈法的“伟大一跃”·

《2024年Z世代职场心理健康报告》显示, 约70%的受访者曾因职场问题产生心理健康危机。从“班味”心态,到个人成长追求,不同代际职场人士均展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需求。近年来,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产生的各种压力,以及人们对于欲望的重新定义,都让精神内耗和心理压力广泛存在于不同生活场景之中。

与此同时,不同代际之间也展现出了应对压力的不同处理方法:女性用户倾向于通过发布社交平台动态和参与群聊派对来重整心绪,而男性则喜欢通过与他人对话和浏览互联网广场的互动来缓解压力。00后则更偏爱通过文字群聊、陌生人社交,以及参与狼人杀等社交游戏来排解职场带来的情绪。

除了上述传统解压方式之外,人们也开始寻求将科技注入专属自我的“精神疗愈法”之中。

比如采取新兴技术来解决自己的负面情绪(利用AI生成的艺术和音乐素材减压或是寻求聊天数字人的帮助),他们期待AI能够成为自己的心理健康好搭子。报告显示,00后和北上广深的职场人士已经开始利用AIGC技术与AI聊天助手倾诉,将其视作虚拟的心理咨询师初筛。在调研的群体里,男性用户期望通过AI获得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而女性用户则更希望通过AI来宣泄负面情绪,进行心理问题的对话。这表明了AI对于抚平人们“心灵感冒”、舒缓情绪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力。

由于较强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心理咨询行业,长期以来面临着供给不足的难题。第六届中国精神分析大会报告显示,中国心理咨询师人才缺口超过43万。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服务都面临着供不应求的局面。

另一方面,不同于生理性疾病,情绪问题具有多层次性,因此时常不能被正确和及时理解。这也导致人们在面临精神亚健康的难题时会在潜移默化间产生“病耻感”,从而抗拒需求专业人士或身边人的帮助。发表在《咨询心理季刊》上的研究显示,心理咨询的成人来访者中,广泛存在着对咨询师撒谎、保守秘密等影响咨询治疗效果的现象。

而AI的介入,恰逢其时的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行业内供需两端存在的空白:即通过更早期的介入,来缓解心理健康危机的进一步蔓延。

首先,在供给端,AI的出现,不是为了代替心理学家和人类的工作,而是成为一种给予精神支持的新方式。聊天数字人、虚拟伴侣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为从业者分担部分工作压力。

其次,从需求端出发,人们可能对AI领衔的疗愈手段有着较高的接受度。尽管精神亚健康难以被量化,但对于大部分群体来说,一场“心灵感冒”,也许仅仅意味着你只需要通过冥想、颂钵等方式,便能舒缓自己的精神压力。对于这部分需求的人群来说,AI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定制化的疗愈手段。更进一步,对于容易产生社交焦虑或对看心理医生有羞耻心态的人来说,和AI交流更容易促使其敞开心扉,释放积蓄已久的各种压力。

让人类的这场“心灵感冒”循着早检查、早预防、早治疗的方向,将关口前移,让用户在早期便能得到更好的呵护,这正是AI与心理健康服务结合的意义。而这场由人工智能引发的精神保健领域的范式转变,技术正在成为其中的最佳守护者。

·AI将成为心理健康服务创新突破的技术底色·

2015年,电影《尼斯:疯狂的心》,讲述了医生尼斯坚持用心灵疗法成功治愈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故事。十年之后,心理健康服务正在朝着更加多元化、更具包容性的方向全方位发展。

今年6月底,“情绪阳光行动——心会跟AI一起走”行业研讨会及公益项目启动仪式在京拉开帷幕。在现场的“英特尔心灵SPA快闪空间”内,英特尔向大众展示了其和合作伙伴共建的多元化技术解决方案,让前来参与的体验者直观感受科技作为一股向善的力量如何托举健康的心灵。

比如未名脑脑提供的数字人,能够以语音对话的形式,初步测试用户当时的心情。并产出“乐诊报告”。

而厚德明心提供的两款聊天数字人,则分别能够以语音和文字的形式了解体验者的心声,为体验者分析各种困扰和烦恼,并给予真挚的开解与引导。

最后则是厚德明心提供的群体表情分析解决方案,能够借助生成式AI,实时构建出一个由色彩缤纷的环境和舒缓动听的音乐所共同组成的疗愈空间。体验者可以通过控制表情变化,感受空间和音乐的变化。

从文字到语音,再到面部表情分析,多样化解决方案的背后,对于产品搭载的科技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乐诊空间数字人技术提供者未名脑脑CEO高妍指出,不同于器质性疾病治疗,通过主诉、检查、找到病因、对症下药,让问题得以量化,人的大脑拥有媲美宇宙中恒星数量级的神经元,很难真正“量化”(即心情不好到什么程度才需要就医)。AI需要帮助人类去理解、处理那些衡量情绪程度的问题。

厚德明心创始人倪子君也表示,以聊天机器人为代表的AI心理疗愈手段,需要充分识别人类的情绪和需求,进行辩证思维训练,才可能成为真正心灵智能体。而这些无不加剧了算法、数据之外,研发者对于算力的需求。

而如今,AI平台的出现,正在扫清这些设计开发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掣肘,帮助心理健康领域的合作伙伴们,为行业的供需两端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伴随着更多创新的生态系统工具与解决方案的诞生,以及多样化AI工作负载的需求被满足,AI将成为心理健康服务创新突破的技术底色。

·科技向善的具象化实践·

1970 年,一位非洲赞比亚的修女质疑NASA:当全球数以亿计的人还身处饥饿,为什么要耗费数十亿美金探索火星?于是,NASA发表了一封著名的回信《为什么要探索太空》:探索太空将衍生出很多新技术,来减轻贫困和饥饿、改善人类生活。这正是太空探索的终极目的。

当科技真正得以惠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人工智能才算实现了其技术普惠的真正使命。而心理健康治疗,同样也该是这一理念的最佳实践地。作为衡量大众民生幸福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服务,受制于资源有限性,相当一部分群体未能及时、有效的得到心理治疗服务。这些“被忽视”的群体,同样也是科技需要重点辐射的地方。

而在AI的帮助下,心理健康服务以一种“更普及”、“更适配”的方式被患者和大众接受,科技向善也开始得以具象化。近年来,围绕“让AI无处不在”的发展口号,一众产学研伙伴在心理健康领域,展开了人工智能创新的广泛探索。

当然和其他场景的AI应用开发类似,AI心理健康也面临着数据、场景、信任等多方面的挑战,这也激励着更多创新人员持续探索改造这一关乎人类幸福的重要领域。

科技是中性的,而人类的选择则为它赋予了真正的温度。当人工智能不再“高高在上”,局限于对宏大命题的探索,转而寻求惠及更多并不引人注目领域里的“小问题”,人类对于文明写下的答卷才显得更加立体。

来源:虎嗅APP,作者欢一 ,有删改。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地址: 广州市石牌岗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邮编: 510110
电话: 020-85516867-3129

Copyright © 2024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272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