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条谣言,都有听众:造谣者究竟是怎样的心态?

发布日期:2020-08-07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每一则谣言,都有听众。

——奥尔波特


01


先来分享一则笑谈:

柳宗元在监狱中遇见了李白,问他是什么原因进来的?

李白说是造谣罪:“我说飞流直下三千尺,人家量了,没那么长”。

柳宗元说:“彼此彼此,我说了句千山鸟飞绝,有人举报说,树上还有一只”。


当然,这只是一则笑谈。



02


什么是谣言?

《现代汉语词典》:1.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2.没有公认的传说。3.民间流传的评议时政的歌谣,谚语。


谣言是在流通过程中,未经证实的信息陈述,通常是出于模糊情况而产生的,以帮助人们理解和管理威胁(DiFonzo&Bordia,2007a)。


你有没有在亲戚群里,看到七大姑八大姨转发的那些、在自己看来都是胡说的文章链接:“吃大蒜是癌细胞的天敌,坚持吃一个月发生惊人的变化”,“隔夜水坚决不能喝,专家告诉你真相,竟然是这样”……


这个时候,你的反应是怎么样?是直接忽略掉,还是指出这是谣言,让大家不可取信?

相信很多人属于前者。



在网络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谣言。有没有想过,这些谣言的背后是什么呢?造谣者有是有着怎样的心理活动?看似荒谬的谣言,为什么还有人深信不疑?


03


网络和社交渠道的传播速度,本来就很快;人们在看到转发的谣言,涉及到金钱或是身体健康时,立场不坚定、知识水平不高的人,马上就犹豫了,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万一是真的呢?动动手指头转发,就能帮助到别人了。

这也就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现如今谣言满天的网络环境。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谣言并不是无中生有的,它从本质上源于人性,与人性的主观需求有关,也与客观上的人的理性缺陷有关。



很多研究都揭示了谣言与人性的关联。

迪方佐(Nicholas difonzo):总结了人们传播谣言的三大动机:发掘事实、拓展人际关系和自我提升;

奥尔波特(Gordon w.Allport):认为谣言可以缓解个体焦虑和感情冲动,也与个体投射(指个人意念、欲望等的外化)有关;

卡普费雷(Jean-NoelKapferer):把谣言与娱乐、交际、缓解焦虑以及表达期望等联系起来。


总体说来,谣言与人性的关联研究,有多个不同的角度。


04


G·W·奥尔波特在《谣言心理学》,第八章“歪曲的基本模式”中写道,在传播中,构成谣言“事实核心”的,未被修饰过的事实真相从未被提到过,从一开始,它就从三个方面被歪曲了。


简化。谣言中省略了大量有助于了解事实真相的细节,它们之所以被省掉,是因为假如讲出来的话,它们就会否定传谣者期望听众听到的意思。



强化。当一些细节被删去后,那些保留下来的细节就更为突出、重要。


同化。强化和同化不会随便产生,只会在与传谣者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态度一致的情况下产生。


这就精炼地概括了,产生一个谣言的基本模式。


05


《谣言心理学》的第二章 “谣言为什么会流传”中也有着这样的表述。


谣言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

故事的主题必须对传谣者和听谣者有某种重要性。

真实的事实必须用某种模糊性掩盖起来。这种模糊性产生的原因有:缺少新闻或新闻太粗略;新闻的矛盾性;人们不相信新闻;或者某些紧张的情绪使个人不能或不愿意接受新闻中所述的事实。



因此,我们知道,谣言的典型特征就是:煽动性和传播性强。


这就直接证明了,为什么在危机的时刻,谣言的散播会相对平时更为严重,尤其是社会出现动荡时,没有真实性的新闻报道更是成倍增长。


06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认知失调理论”。


意思是说,人们在自己已经拥有的认知,与接收到另一种信息,二者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会产生不适感和紧张感。

这个时候,为了减弱这种不适感和紧张感,会做出下一步的行为。



这样的观点放在谣言传播中,当事情的真相与自己的固有认知,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大家普遍不会马上改变自己已有的想法,反而会选择扭曲事实,来减缓“认知失调”带来的矛盾感和不适感。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网络上面的谣言经常满天飞了吗?

当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跑遍半个世界。

在相信一则信息之前,多问自己几次“是真的吗?”“这真的是真的吗?”


参考文献:

[1] 郭小安,张荣."谣言心理的三个研究维度:理论整合与现实关照."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03 (2014):43-52.Print.

[2] 刘晓蕾."简析奥尔波特的谣言心理研究."社会心理科学 .(2014):46-50.Print.

[3] 王锁明."网络谣言的心理成因及治理路径."桂海论丛 .(2014):64-67.Print.

[4] 黄和海."大数据时代网络谣言参与心理分析与管控策略."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2017).Print.

[5] 刘玉梅."论传言、流言与谣言心理."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4 (2009):295-296+350.Print.

[6] 郑曦."自媒体时代青年传播网络谣言的心理因素."当代青年研究 .05 (2015):38-42.Print.

[7] 奥尔波特.谣言心理学.简版.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3-3. ISBN: 9787538264883

[8] 周晓虹.传播的畸变:对“SARS”传言的社会心理学分析.《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6期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我知道你在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地址: 广州市石牌岗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邮编: 510110
电话: 020-85516867-3129

Copyright © 2024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27231号-1